“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不仅在于高楼林立、繁华街市等“可见”成就,更在于绿色低碳的呼吸、润物无声的文明等“无形”滋养。若城市是一部浩瀚长卷,那纵横交错的公路便是装订它的脊线,川流不息的公交车则是游走其上的流动标点。路与车,一静一动,共同标注着一座城的呼吸与心跳:车轮滚滚,写下速度;路面延展,写下温度。
尘途旧辙:颠簸岁月里的远方期冀
回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公交是多数人依赖又无奈的选择。车少人多,常常起点站便已座无虚席,甚至车门都难以关上,售票员要用后背顶着才能勉强合拢。有时人实在太多,车票钱都要让乘客帮忙传递给售票员,这别开生面“空中接力”,便是那个年代独有的出行记忆。
我的故乡是龙阳镇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那时候村子通向外界唯一的纽带,是一条蜿蜒曲折的黄土路。沿着它穿过稻田,跨过溪流,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镇上那条坑坑洼洼的沙石路。
村里不通公交,坐车要到镇上。童年最清晰的画面,便是站在尘土飞扬的岔路口,翘首等待那“铁盒子”轰鸣而来。奋力挤进车门,车窗蒙着一层灰,却挡不住我趴在玻璃上向外张望:掠过的红砖瓦房、形态各异的店铺招牌……载满了一个乡下孩子对远方最懵懂的渴望。
升入中学,家距镇上十二里路。无论寒暑,我们都得自己骑车往返。那条黄土路,每逢雨天,泥泞难行;到了冬日,雪花纷飞,路面冰冻更是寸步难行。“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古训,在这条土路上得到了最真切的诠释。那时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天能坐着稳稳当当的公交车去上学,不用在风里雨里蹬得膝盖发酸。
阡陌新章:路网织就的振兴画卷
时代洪流奔涌向前,深切的期盼终在岁月中开花结果。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的春风拂过大地,交通作为“先行官”,率先奏响了高质量发展的强音。那条承载着儿时辛酸记忆的黄土路,早已被乌黑平整的柏油路替代。宽阔的双向四车道坦荡如砥,笔直向前;昔日进趟城要一个多小时,如今二十分钟便可轻松抵达。道路两旁,绿树成荫,鸟鸣声声,谱写着生态和谐的韵律。
更令人欣喜的是,家乡新修的环湖公路,宛如一条飘逸的丝带,将百亩望湖公园的向日葵花海与古色古香的美食街巧妙串联。“交通+旅游”融合发展的理念在这片热土上结出硕果,昔日的偏僻村落,蝶变为吸引四方游客的“网红打卡地”。交通的改善,打通了乡村振兴的“任督二脉”,激活了乡村沉睡的资源。
新能源公交车,沿着平坦的柏油路,稳稳地开进了村口。车身时尚,车厢明亮整洁,运行平稳安静,实现了零排放,低地板设计方便老人儿童,冷暖空调让四季如春。城乡客运一体化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痛点,百姓的幸福感与满意度节节攀升。
一条路,从“尘土飞扬”到“一路花香”;一辆车,从“轰鸣喘息”到“静谧安详”。它们共同执笔,将“有没有”的基本出行需求,浓墨重彩地改写成“好不好”的幸福指数。“绿我涓滴,汇它千顷澄碧”,公路与公交,让一度“空心化”的乡村,华丽转身为城市人向往的“诗与远方”。
慢车观城:流动车厢的文明星火
诚然,时代车轮飞转,一日千里。高铁风驰电掣,让天涯化为咫尺;共享单车星罗棋布,巧妙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私家车驶入寻常百姓家,出行选择空前多元。身边不少朋友坦言,已经好长时间没坐过公交车了。城市在拔节生长,新街道不断延伸,新小区如雨后春笋,旧日的痕迹在日新月异中悄然隐退,若不常乘公交穿梭其间,又如何能真正熟悉这座焕然一新的城?
而我,却珍视公交这份独有的“慢”。踏上公交,把身体交给座椅,把心绪交给窗外,不疾不徐地抵达目的地。无需操心车位,不必紧盯导航,能真正享受路上的自由。这份自在,是喧嚣都市中难得的放空,是观察生活、品味烟火气的独特窗口。
常坐公交,便能感知车厢里刷老年卡的背影一年比一年多,无声诉说着社会人口结构的老龄化。每当有银发老人上车,司机总会关切地提高嗓音叮嘱:“老人家,扶稳坐好喽!”并耐心等待老人安坐妥当,方才稳稳松开刹车。这短短的几秒钟等待与一声朴素的叮嘱,将一座城市的温度、耐心与体谅,无声地浸润到日常生活的细微处。
车厢虽小,却是文明的舞台。驾驶员拾金不昧、救助病患、护送迷途老人的事迹屡见不鲜;少年主动为老人、孕妇让座,小姑娘热心帮带孩子的妈妈提行李……相见不相识,相遇两不知的陌生人这份自发的关心、体谅与帮扶,如同春日随风播撒的种子,在人们心田生根、发芽。“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十米车厢行进间,文明的火种从一个人传递到一群人,从一辆车播撒至整座城。它载着兼爱尚善的灯火,载着“中华善城”的底蕴,一路生花。
长歌未央:奔赴善城新程
车轮滚滚,长歌未央。崭新的柏油路如大地脉动,在广袤乡野不断伸展;新能源公交车沐着朝阳疾驰,将绿色动能与美好生活的热望,一同送往更辽阔的新程。
当下,滕州正擂鼓催征——聚力“强工兴产、项目突破”,奋楫“中华善城、现代滕州”。使命在肩,唯有在历练中淬炼本领,于细微处锻造作风,敢当先锋、勇挑大梁,人人尽责、个个争先,在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