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云辉
当那位中高考结束的学生对着母亲抱怨家里穷时,他或许没意识到,自己欠下的不是物质账单,而是一堂关于价值认知的成长课。那张昂贵的愿望清单像一张试纸,测出的何止是家庭经济的窘迫,更有当代青少年在物欲横流中迷失的价值坐标。
在某社区的暑期实践课上,曾有个类似的故事。初中生小林列了数千元的毕业礼清单,被父亲带着去废品站体验生活。当他蹲在烈日下分拣塑料瓶,看着父亲用布满老茧的手数着一毛一毛的零钱时,突然把清单揉成了团。“原来我想要的一双鞋,要捡三千个瓶子才买得起。”孩子的话里没有羞愧,只有突然被惊醒的茫然。这种茫然,恰是当下不少青少年的通病:他们熟悉商场价签上的数字,却不理解这些数字背后凝结的劳动重量。
我们的教育体系里,似乎总在强调“要努力获得更好的”,却鲜少教孩子“要懂得现有一切的珍贵”。就像那位抱怨家穷的学生,他可能知道最新款手机的参数,却未必清楚母亲的工资要分成几份,才能覆盖他的学费、家里的水电和老人的药费。短视频里的精致生活、同学间的攀比风气,让他们误以为“拥有即常态”,却看不见那些“拥有”背后,是父母用多少个加班的夜晚、多少句“我不饿”换来的。
更值得深思的是,当我们在指责孩子不懂事时,是否也该反思:是不是我们总在说“你只管学习,别的不用管”,才让他们对生活的艰难一无所知?是不是我们习惯了用物质满足来替代情感沟通,才让孩子把“爱”和“买得起”画了等号?有位母亲的做法很动人,她给孩子开了个“家庭账本”,每天记下买菜花了多少钱、父亲修车赚了多少钱,让孩子自己计算愿望清单需要全家人付出多少劳动。三个月后,孩子主动划掉了清单上的奢侈品,只留下“和爸妈去一次公园”。
那张引发热议的愿望清单,撕开的其实是一个普遍的教育命题:在物质丰裕的时代,如何让孩子明白想要与需要的边界,懂得“努力获得”与“珍惜拥有”的平衡。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拥有多少昂贵的物品,而是能看见父母藏在“我不累”里的疲惫,能体谅生活落在账本上的琐碎,能明白最珍贵的礼物,往往是那些用钱买不到的——比如家人的陪伴,比如靠自己双手挣来的成就感。
这个夏天,比讨论清单金额更有意义的,是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补上这堂课:认识生活的真实模样,读懂父母的无声付出,最终明白:一个人的富足,从不始于抱怨家境,而始于懂得,你所拥有的一切,早已是父母能给出的最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