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健康养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8月07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立秋养生:
顺应天时的生活智慧

  闫立民

  

  节气更迭中的养生契机

  

  

  当梧桐叶开始泛起金边,晨风中飘来第一缕桂花香,立秋如期而至。这个标志着暑去凉来的节气,虽未出三伏,但自然界已悄然启动阴阳转换的开关。此时昼夜温差逐渐拉大,空气湿度降低,人体从“阳盛于外”转向“阴阳平衡”,正是调整生活节奏、储备秋冬能量的关键窗口。

  中医理论认为,立秋后肺气当令,而“肺主气,司呼吸”,与秋季干燥气候形成呼应。现代气象数据也显示,此时相对湿度从夏季的80%降至60%左右,人体每天通过呼吸流失的水分增加300-500毫升。这种气候转变要求我们主动调整养护策略,在饮食起居中融入润燥与收敛的智慧。

  

  饮食调养:润燥与收敛的平衡之道

  

  

  晨起可见草叶凝露,空气湿度降低,人体易出现口鼻干燥、皮肤紧绷等“秋燥”现象。此时饮食需遵循“少辛增酸”原则,减少生姜、辣椒等辛散食物,适当增加山楂、葡萄等酸味食材,帮助收敛肺气。主食可选择粳米、糯米熬制的薄粥,搭配南瓜、山药等根茎类蔬菜,既补充碳水化合物又不会加重肠胃负担。

  蛋白质摄入应注重优质来源,鸡蛋每日1个、豆制品每周3次即可满足需求。肉类选择上,鱼肉优于红肉,清蒸鲈鱼、白灼虾等烹饪方式能最大限度保留营养。值得注意的是,秋季虽需进补,但不宜过早食用羊肉等温热食材,以免加重内热。

  饮水习惯需调整,晨起喝一杯淡盐水补充夜间流失的电解质,白天饮用温白开或淡茶,避免冷饮刺激肠胃。水果选择以梨、苹果为主,可将银耳、百合、枸杞与梨同煮,制成润燥糖水,既符合时令又容易消化。

  厨房操作可融入中医智慧,如用陈皮5克、萝卜200克炖汤,帮助理气消食;将芝麻、核桃炒熟后研磨,撒在粥面或酸奶上,既增加口感又滋养肝肾。烹饪方式以蒸、煮、炖为主,减少煎炸烧烤,保留食材本味的同时降低燥热。

  

  起居有常:动静相宜的养生智慧

  

  

  秋后昼夜温差增大,清晨可见薄雾笼罩,此时作息应遵循“早睡早起,与鸡俱兴”的古训。建议晚上10点半前入睡,早晨6点至7点起床,利用清晨凉爽时段进行适度运动。运动选择以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项目为宜,每次30分钟,微汗即止,避免大汗淋漓耗伤阳气。

  居家环境需注意通风换气,每日开窗2次,每次15分钟,保持空气新鲜。空调温度设定在26℃至28℃,避免直吹身体,夜间可使用薄毯覆盖腹部防止受凉。衣物选择棉质透气材质,遵循“洋葱式”穿衣法,方便随温度变化增减。

  情绪管理同样重要,秋季易产生悲秋情绪,可通过书法、绘画等静态活动平复心境。每日午间静坐10分钟,闭目凝神,调节呼吸节奏,帮助缓解秋季特有的萧瑟感。傍晚可散步于林荫道,观察树叶渐变颜色,将自然变化融入日常,达到天人合一的养生境界。

  细节养护方面,可每日用40℃温水泡脚15分钟,水位没过脚踝,促进血液循环。睡前按摩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凹陷处)3分钟,帮助疏解肝气。办公间隙做“工间操”,双手搓热后敷眼,缓解视疲劳的同时温养眼部经络。

  通过饮食与起居的双重调整,立秋养生不再是复杂的仪式,而是融入日常的细微关怀。顺应天时变化,在润燥与收敛间找到平衡,让身体在季节交替中平稳过渡,为秋冬储备充足能量。这种顺应自然的养生智慧,正是中华传统医学“治未病”理念的现代实践。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综合
   第4版:城事
   第5版:天下
   第6版:健康养生
   第7版:荆泉
   第8版:广告
6
健康养生
顺应天时的生活智慧
中老年焦虑症的防治
1
2
3
顺应自然之道,开启健康人生
滕州日报健康养生6顺应天时的生活智慧 2025-08-07 2 2025年08月0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