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荆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7
~~~
~~~
~~~ 张善存
~~~ 陈鲁民
~~~ 江舟
~~~ 路秀儒
2025年08月08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宋濂的诚信
江舟

  在明初的历史长卷中,宋濂的名字格外醒目。他不仅是与高启、刘基齐名的“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也是“浙东四先生”之一。这位最终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大学者,其立身之基,正在于贯穿一生的“信”字。

  宋濂生于浙江金华浦江一个清贫之家。家境的困顿未能阻挡他求知的渴望。无钱买书,他便四处借阅。每次借书,他都郑重约定归还日期,无论多么珍稀,路途多么不便,必定准时归还,从不延误。这份一诺千金的品格,让乡邻都乐意将书借给他。一个寒冬的故事尤为动人:宋濂借到一部爱不释手的典籍,决定抄录。隆冬深夜,寒气刺骨。母亲心疼地劝他天亮再抄:“书主未必急用。”宋濂搓着冻僵的手,认真回答:“母亲,约定了期限就必须守信归还。这与对方是否急需无关,关乎做人的信用和对人的尊重。言而无信,何以立身?”他坚持在油灯下抄完,如期奉还。这份少年时便深植于心的诚信,成为他日后安身立命的基石。

  成年后,宋濂为求学问,决定跋涉远路,拜谒一位大儒,并事先约定了日期。临行之日,突降鹅毛大雪。母亲望着没膝的积雪和寒风,忧心阻拦:“这般天气,山路封冻,一件旧棉袄怎抵深山严寒?”宋濂语气温和却坚定:“今日不行,必然失约于师,是为不敬。风雪再大,孩儿也必须上路。”他毅然踏入风雪,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当他满身风雪出现在老师门前时,老师深受感动,赞叹道:“如此守信重诺,好学不倦,将来必成大器!”这场风雪中的跋涉,正是他对诚信品格的庄严践行。

  凭借学识德行,宋濂成为朱元璋倚重的近臣。他深知伴君不易,尤其面对雄猜的朱元璋,言行更需谨慎。他性格缜密,宫中奏对之言,离宫绝不外泄;所拟奏章草稿,定稿后即行焚毁。这份严谨,源于对职责的敬畏和对承诺的守护。他甚至在居室墙壁亲题“温树”二字。这源自西汉御史大夫孔光的典故:孔光家人曾问宫中温室殿旁树木,孔光避而不答,严守机密。后世以“温树”喻居官谨慎、守口如瓶。每当有人打听宫闱之事,宋濂便笑指壁上二字,来人即会意而退。

  然而,宋濂的“谨言”内核仍是“诚信”。在朱元璋面前陈述政事,他态度质朴,直言不讳。即使皇帝垂询家中私事,他也据实禀告。史载有一轶事:宋濂在家宴请宾客。朱元璋暗中派人监视。次日,朱元璋不动声色地问:“爱卿昨日可曾饮酒?宾客为谁?席有何菜?”宋濂心下了然,却神色坦然,将饮酒、宾客姓名、菜品等细节,一五一十如实禀报。朱元璋听罢笑道:“果然如此,卿未欺朕。”经此一事,朱元璋越发信任他的诚实,将许多朝廷机要文书、重大政策的起草修订,都放心交予他处理。在朱元璋严苛的统治下,宋濂能始终获得信任,其贯穿始终的诚信品格功不可没。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古训道破诚信乃立身处世之本。宋濂的一生,正是“诚信立德”的生动诠释。从寒门学子到帝王之师,无论身份变迁,那份刻入骨髓的诚信始终如一,为他赢得了乡邻信任、老师器重、帝王信赖。宋濂的故事穿越时空,昭示着:诚信,是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更是安身立命、成就事业的坚固基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综合
   第4版:城事
   第5版:天下
   第6版:文体
   第7版:荆泉
   第8版:公益广告
7
荆泉
魏晋时的生命绝响
话说“机敏”
宋濂的诚信
不作寻常用的“缓兵之计”
滕州日报荆泉7宋濂的诚信 2025-08-08 2 2025年08月0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