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哥”是2024年的“十大流行语”之一,特指那些在某方面具有过人才能的孩子。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上,历朝历代都不乏数位了不起的“小大人”,即使不是天才,也因其言行非同一般而留名史册。比较而言,魏晋时期似乎更为特别。
比如《三字经》提到的孔融,“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四岁的孔融,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懂得尊重兄长的道理,“小孩哥”孔融让梨的故事可谓启蒙教育的典范。
孔融十岁那年,跟父亲到首都洛阳。他一个人来到重臣名士李膺的府门前,对看门人说:“我是你家主人的亲戚,快去通禀一声吧!”当时,凡被李膺接见被称为“登龙门”,殊为不易。看门的见是个孩子,似乎不像撒谎,便通禀给李膺。入府后,禀性孤傲的李膺有些愣神:“孩子,我好像不认识你啊,咱有什么亲?”孔融说:“我的先祖孔子曾拜您的先祖老子为师,所以我们是世交啊!”李膺和宾客面面相觑,知道这孩子原来是孔子的后代。李膺很高兴,热情地款待了孔融。
恰在这时,一名叫陈韪的官员来了,有宾客悄悄把刚才的事告诉了他,陈大人听后摇摇头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就出色!”孔融当即转头应答:“想必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陈大人顿时脑门冒汗,众人则放声大笑。
东晋有个张玄之(字希祖),曾在吴兴做过太守,又称张吴兴,少以聪颖著称,后与谢玄齐名。在他八岁那年,正赶上换牙,门牙掉了。有位名士见了故意戏弄他:“你嘴里怎么开了个狗洞?”张玄之头也不抬地应声答道:“正是为了让你这样的人从此出入!”名士哑口不言。
张玄之和顾敷,都是吏部尚书顾和的外孙。那一年,张九岁,顾七岁,顾和带他们去寺院里玩。看到佛像前,有人在哭泣,有人不哭,顾和就问为什么。张答:“被佛呵护的人在哭泣,反之则不泣。”顾说:“不然。忘情者不泣,不忘情者自泣。”显然,顾敷的回答更胜一筹。
东晋明帝司马绍也是个“小孩哥”,他五六岁时坐在父亲元帝司马睿的膝上。恰巧有人从长安来,元帝听说了长安和洛阳一带的消息,想起中原沦陷,不觉泪流满面。司马绍问父亲为什么哭,元帝把永嘉之乱以来的事告诉了儿子,随后问他:“你觉得我们离太阳远,还是离长安远?”司马绍答:“当然是离太阳远,我只知道有人从长安来,却没听说有人从太阳来。”元帝惊喜,觉得儿子真是聪明。
第二天,元帝宴会群臣,把这个事讲了一下,大臣们都夸赞太子聪明!兴头上元帝便叫人把司马绍又抱来了,说:“我让你们亲眼见识一下。”问题还是昨天那个,但司马绍的回答变了:“离太阳近!”当时群臣面面相觑,等着看皇帝的笑话,却不料司马绍幽幽地说:“我举头能看到太阳,却不见长安!”顿时,掌声雷鸣。几位南渡而来的老臣,听了此话,潸然泪下。
如果十五六岁的少年也能称作“小孩哥”,那么东汉后期的陈蕃(仲举)当之无愧。那一年,陈蕃正在书房苦读,父亲的朋友薛勤来访,看到书房杂乱不堪,不由责怪:“为什么不把屋子打扫干净迎接客人呢?”正在读书的陈蕃脱口而出:“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薛勤当即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弄得陈蕃哑口无言,便拉着薛勤一起打扫起卫生来。陈蕃的话可见一个少年的远大志向,薛勤则指出了实现志向的做法。
建安十三年秋,曹操使人网罗孔融的罪名,把孔融满门处死。皆因在许昌时代,孔融对曹操的政治多有责难,比如公开反对曹操的禁酒令;诽谤朝廷,不遵守礼仪。尤其公然说,孩子的诞生是父母情欲爆发的结果,当父母的没有恩于孩子。“大逆不道”的罪名因此成立。
孔融被关进监狱后,朝廷内外都很震恐,毕竟是一代宗师。但孔融的两个孩子很平静,虽然一个八岁,一个九岁。被捕那天,两个孩子在庭院里游戏如故,孔融对公差说:“希望这罪行只限于我自己,能不能保全两个孩子的性命?”大儿子站起身来,从容走上前说:“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看着两个孩子,孔融低下头。很快,他们也被抓起来了……
有道是,自古英才出少年,少年强则国强。但若生在黑暗时代,再了不起的“小孩哥”也难成才成器,甚至生命难保。这是时代的悲哀,也是生命的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