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塑造的刘备,是一个胸怀宽广、仁慈忠厚、识人善用、礼贤下士、爱民如子、坚韧不拔、重情重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完人”。实际上,刘备的性格并不完美。
刘备很注重“礼道”,非常看重口碑和脸面。吴国偷袭荆州,擒杀关羽,让刘备肝肠寸断,发了疯地要出师伐吴,为义弟报仇。伐吴意味着什么,他不是不知,但在他的眼里“道义”胜过了一切,名声重于一切。
有来无往非“理”也。刘备觉得,他不出手,“道义”尽失,在臣民面前、在世人面前,就永远抬不起头、挺不起腰杆来,就无脸再发号施令;这个仇不报,他的心就会永远淌血。在他的潜意识里,即使让国家利益受些损失,也不能让今人和后人戳自己的脊梁骨。所以,无论诸葛亮、赵子龙等文武大臣怎么陈说利害、采取什么方式苦谏,刘备就是不回头。
《孙子兵法·九变篇》曰:“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所谓“廉洁,可辱也”,是说过于廉洁自律、看重名声,就可能落入敌人设下的侮辱圈套。刘备的性格缺陷,让“吴蜀联盟”几近分崩离析,让曹魏拍手称快,这正是司马懿精心布下的一盘大棋。
刘备的教训启示人们,危机、危局、危境面前,更要修心养性,沉住气,顾全大局,而不能以一时之愤做出无法挽回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