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晋国有一次发生内乱,公子夷吾逃到秦国。为了取得秦国对他当国君的支持,夷吾允诺事成之后,割让五座城池给秦国。
夷吾上台,为晋惠公,马上就食言,他不割河西之地给秦国,而且在国内诛杀大臣,逼迫里克自杀。东周派使者向惠公致敬,惠公倨傲怠慢,得意忘形。
很快晋国发生了饥荒,遇到困难,向邻近的秦国求援,求购粮食。秦穆公去询问了大臣百里奚的意见。百里奚跟秦穆公说:“谁都避免不了天灾。救灾恤邻,是为国之道,应该给晋国粮食。”
此时晋国流亡来的邳郑主张趁这个时机征伐晋国。秦穆公回答他:“其君是恶,其民何罪。”不要趁人之危,要把统治者和老百姓区分开来,实行人道主义的救灾。
不料过了一年,秦国也闹饥荒,派人到晋国去求购粮食。这个时候晋国朝堂上就争论开了,有个叫庆郑的说了一番话:“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意思是对邻国受灾害幸灾乐祸是不对的,该支援就支援,该借粮借粮。
晋惠公的舅父、大夫虢射却说了一段更著名的话:“皮之不存,毛将安傅?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不如勿与。”——以前没割地给秦国,已经和他们结过一次仇了,既然是仇家,那就不如惹到底!不给粮。
庆郑反对虢射的观点,继续说:“我们要是抛弃诚信而背弃邻国,一且发生祸患,还有谁来救助?失掉救助,就会灭亡。”
虢射的表现不仅显现道德低下,更是一种典型的“单次博弈”思维。假如当时的春秋列国都消失了,只剩下秦晋这一对邻国,他们也只进行这一次博弈,那么这种“黑暗森林”中就是你死我活,追求的就是一个“趁他危要他命”。
庆郑谈的是“德”,但实际上更是多次博弈体系下所必须的生存智慧。在春秋那个列国争衡的环境下,你对他国、哪怕是敌国遭遇不幸时的反应,不仅仅是做给对手看的,更不是只为了这一次博弈准备的。晋国以后还要在列强之间生存,而邻国遭了个灾就这么幸灾乐祸,齐、楚、宋、鲁、卫……等等一干国家会怎么看?
然而晋惠公听从了虢射的意见,而不采纳庆郑的建议,拒绝向秦国卖粮,还发兵攻打秦国。
兵法上说:“哀兵必胜”。激烈交战的结果是晋惠公险胜,围住了秦穆公。但就在这最危急的关头,遭到了秦军坚强的抵抗和拼死的反击,反而是晋军败退,晋惠公成了秦军的俘虏。
晋惠公两次重大失信行为彻底摧毁晋国信用,对内无法凝聚民心,对外无信用资本。“皮之不存,毛将安傅”的论调本质是放弃修复关系,将短期利益最大化置于首位;忽视列国并存的长期博弈环境,误以为秦晋关系可彻底切割。
在长期多元博弈中,“德”非虚言,实为存亡之基。无德者或可赢一时,然终将“四德皆失,何以守国?”此理纵贯春秋,亦警今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