沮授曾任袁绍的从事、监军、奋威将军,计深谋远,给袁绍出了很多好主意、大主意,但袁绍刚愎自用,纳少废多,枉费了沮授的一片忠心和满腹才华。
建安四年,袁绍攻占易京、打败公孙瓒后,派长子袁谭出任青州刺史。沮授劝阻说:“这样必定会引发祸乱。”袁绍不听,说:“孤想让每个儿子都据有一个州。”接着又任命次子袁熙为幽州刺史,外甥高斡为并州刺史。结果,在袁绍死后,几个儿子各自拥兵自重,互不相让、自相残杀,被曹操各个击破。
建安五年,决定东汉末年北方局势的官渡之战进入第二年。袁绍进军黎阳,并企图渡河与曹军主力决战。为了大军顺利渡河,袁绍命令麾下大将颜良攻打驻守白马的曹方东郡太守刘延。沮授对袁绍进谏说:“颜良性格气量狭小,虽然骁勇但不能够独自担当大任。”袁绍不听,结果颜良被刘延斩杀。
袁绍渡河,在延津南面扎营,与曹军交战,手下大将文丑被斩。再次交手,袁军又有大将被捉,袁绍军中大为震动。沮授向袁绍进谏说:“北兵数量众多,但果敢勇猛不及南兵,南兵粮食少而且物资不及北兵;南兵利在急速决战,北兵利在缓慢搏斗。应该慢慢打持久战,拖以日月。”对此高见,袁绍仍不予理睬。
袁绍与曹操旷日持久交战,曹军军粮缺乏。于是,曹操派奇兵袭击袁绍的运粮车,并大败袁军。
后来,袁绍派遣淳于琼等人率兵一万余往北迎接运粮车队,沮授劝袁绍说:“可以派遣将领蒋奇另外带一支军队在外围,以此阻断曹军的抢劫。”袁绍又不采纳。结果曹操亲自率军偷袭淳于琼,将他们全部斩杀,袁军粮食损失殆尽。《孙子兵法·军争篇》曰:“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粮源被断,袁军崩盘。
袁绍与袁谭渡河而逃,沮授被曹军所俘,却受到厚待。但“人在曹营心在袁”的沮授密谋出逃,被曹操怒杀。
《孙子兵法·计篇》曰:“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沮授的宏韬高略屡屡被袁绍视为粪土,而他仍死心塌地、一根筋地跟随袁绍,常让后人唏嘘不已。
在群雄逐鹿、圈地争霸的东汉末年,中华大地是一个“礼崩乐坏”的大江湖,各方割据势力各自为政,沮授作为一位眼光长远、智谋了得的谋士,对一位屡屡“不听吾计”的主公,实在没有必要“愚忠”下去!
当然,沮授不降曹操也许有他的苦衷。《献帝传》云:“太祖曰:‘本初无谋,不用君计,今丧乱过纪,国家未定,当相与图之。’授曰:‘叔父、母、弟,县命袁氏,若蒙公灵,速死为福。’太祖叹曰:‘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沮授是说,他家人的性命都攥在袁氏手里,他不敢投降曹操。但是,袁氏集团投降曹操的“高官”大有人在,如许攸、高览、张郃,等等。同样是《献帝传》记载,袁军出战前沮授已经看到了袁绍的败象,“会其宗祖,散资财以与之”。也就是说,沮授要选择投降曹操,完全有时间让家人躲到安全之地。从这种意义上看,顾及家人或是沮授拒绝降曹的借口而已。
有道是,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如果沮授转跟曹操,难说不能与诸葛亮、司马懿比肩。只可惜沮授对袁绍愚忠,宁可赴死就义也不愿屈人易主,可敬之中透着可悲。
沮授之悲启示我们:人生有许多舞台,当自己的才华无法展现、人生的价值无法实现时,不妨另辟蹊径,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人生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