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健康养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9月25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降温时注意保暖 谨防脑梗侵袭

  马艳

  

  秋风起,清晨推开窗户的瞬间,凉意悄然钻进衣领,提醒着季节的更替。这样的天气里,许多人只顾着添衣防寒,却容易忽视一个隐形的健康威胁——脑梗。寒冷像一把无形的钥匙,悄然打开血管和神经系统的“压力阀”。当身体感受到温度骤降时,血管收缩、血压波动、血液黏稠度增加,这些变化像暗流般在体内涌动,成为脑梗的潜在推手。对中老年人群、高血压患者,或是长期熬夜、久坐的人来说,寒冷更是需要警惕的信号。

  

  温度骤降下的身体警报

  

  人体的血管如同一张精密而敏感的网络,温度变化就像触动了这张网的开关。当冷空气袭来,皮肤表面的血管会条件反射般收缩,以减少热量流失。这种收缩像握紧的拳头,让血液流动的阻力陡然增大,血压在沉默中悄然攀升。对于本身存在血管硬化或斑块的人而言,这种压力如同一根绷紧的弦,可能诱发斑块脱落或血管痉挛,让脑部供血的通道突然中断。

  清晨往往是脑梗的高发时段。从温暖的被窝到寒冷的室温,温差让刚从休息中苏醒的身体承受着双重挑战。起床过猛时,头晕眼花、手脚发麻的感觉或许只是几秒钟的不适,但对于血管脆弱的人来说,这样的瞬间波动便可能埋下隐患。有人习惯用冷水洗脸来提神,但在低温天气里,冷水的刺激会让头部血管骤然收缩,本应清醒的大脑反而陷入更危险的境地。

  夜晚的寒意同样不容小觑。许多人睡觉时紧闭门窗,却忽略了被子的保暖性。手脚冰凉往往暗示着血液循环不畅,而肢体末端的低温会进一步加剧血管收缩的连锁反应。若在睡梦中翻身后突然感到胸闷、舌头发僵,这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无声警告。

  

  给生活加一层温暖的防护

  

  抵御寒冷对血管的冲击,本质上是为身体搭建一道缓冲屏障。穿衣保暖不是简单地裹上厚外套,而是“有层次地守护”。内层选择透气吸汗的棉质衣物,中层用羊毛或抓绒锁住体温,外层用防风材质隔绝冷空气。尤其要注意头颈部的保护——帽子和围巾不仅能减少热量流失,还能避免冷风直吹导致血管痉挛。对于需要长时间待在室外的人,暖宝宝贴在腰腹或后颈处,能像“移动热源”般持续提供温暖。

  室内温度的平稳过渡同样关键。使用取暖设备时,避免将室温调得过高,与户外的温差尽量控制在10℃以内。早晨醒来后,不妨在床上活动手脚、搓热掌心,给身体一段适应的时间,再缓慢起身。喜欢晨练的中老年人可将锻炼时间推迟到日出后,运动前充分热身,避免骤然增加心脏负荷。

  饮食是内在的“暖身法宝”。一碗热粥、几片姜、一把红枣,这些看似平常的食物能温和地促进血液循环。减少生冷饮食的摄入,相当于为肠胃和血管卸下一部分负担。需要提醒的是,靠饮酒御寒是个误区——酒精带来的短暂暖意过后,血管扩张反而会加速热量流失。

  当身体已经发出信号时,更需要保持警惕。若突然出现单侧肢体无力、说话含糊、持续头晕等症状,每一分钟都关乎生死存亡。此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让患者平躺、保持呼吸通畅,远比盲目喂药或摇晃更有效。而对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来说,季节交替时定期监测血压和血糖,就像为身体做一次“天气预报”,提前预知风险。

  温度变化的考验,本质是身体与环境的对话。寒冷并非敌人,而是提醒我们关注血管健康的“旁观者”。添一件衣、调一杯温水、多一份对身体的觉察,这些细微的举动像一串钥匙,为健康之门加上牢固的锁。当凉意渐深时,愿每个人都能在温暖中守住生命的活力,让血液循环的河流始终顺畅流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综合
   第4版:城事
   第5版:天下
   第6版:健康养生
   第7版:荆泉
   第8版:公益广告
6
健康养生
降温时注意保暖 谨防脑梗侵袭
秋季养生:顺应时节,守护安康
从穿衣到防护的全方位守护
滕州日报健康养生6降温时注意保暖 谨防脑梗侵袭 2025-09-25 2 2025年09月2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