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8日,国庆、中秋双节临近,承载着几代滕州市民情感与记忆的“喜有余”雕塑,经过精心重塑与平移后,在荆河路与文昌路交叉口重新落成。它以崭新的样貌回归城市日常,静立于繁华道旁,既见证着时代变迁,也抚慰着人们心中的那份熟悉与怀念。
这尊雕塑的诞生与发展,我始终参与其中。它由刘繁昌先生倡议,滕州籍著名雕塑家、山东艺术学院教授池清泉先生主持设计制作,鲁南画院与滕州广告装潢公司全体同仁共同参与,于1985年正式完成。从设计、放样到制作、安装,乃至四十年间的历次修缮,我都全程参与。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心血,情感早已深植其间。2013年修缮时,我所撰《滕州第一座雕塑喜有余》一文在《滕州日报》刊发,曾系统梳理了这座雕塑的“前世今生”。
“喜有余”自落成以来,便深深扎根于滕州,迎晨光,送暮色,历经风雨四十载,默默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化。关于此次重塑与平移的缘由,需从2023年说起。那年,滕州启动《深化城市品质提升三年攻坚行动方案》,以“人民为中心”为理念,围绕“宜居宜业、精致精美”目标,推进八大提升行动,助力“中华善城、现代滕州”建设。而“喜有余”所在的荆河路与文昌路区域,正位于荆河路拓宽取直与文昌路整合改造的核心范围。
随着荆河桥拓宽与荆河路取直工程的推进,雕塑原址逐渐陷入“不居中、不临边”的尴尬境地。考虑到它已成为市民的情感寄托与精神象征,拆除或远迁均难被接受,最终敲定“就地平移”方案。然而,原雕塑以钢筋为骨架、钢网为外廓、白水泥塑形,虽经2013年修缮,又历十二年风雨,现已多处残损,部分区域钢筋外露,安全性与美观性均大打折扣。“修旧如旧”虽是文物修复原则,但原工艺与材料已难以满足当下城市需求——这尊以原工艺打造的“喜有余”,在完成四十年历史使命后,迎来了新生之机。
如今滕州政通人和、发展稳健,重塑“喜有余”成为城市更新的必然。为精准复刻原貌,团队采用三维扫描技术,确保新作形神不失;材质则升级为更耐久的汉白玉。为甄选优质石料与厂家,团队专程赴山东莱州、河北曲阳等石雕产业区考察,最终委托曲阳一家资深石雕厂家承制。
国庆前夕,汉白玉“喜有余”雕塑顺利完成平移,正式亮相。消息传开,路口早早聚满了前来观看的市民。白发老人拄杖近前,轻抚基座,连说“没变样,心里踏实了”;年轻人举起手机拍照,感叹“还是那个熟悉的感觉”;也有家长带着孩子,讲述雕塑与滕州共成长的故事。现场赞叹声不绝于耳:“汉白玉更亮堂、更大气了!”“老物件保留下来,政府做了件好事。”众人围看交流,如与老友重逢,洋溢着对雕塑回归的喜悦与对家乡的深情。原雕塑则被妥善移至他处保存,使这份跨越四十年的记忆得以延续。
作为滕州首座城市雕塑,“喜有余”陪伴市民四十年,早已超越艺术品范畴,成为承载集体记忆的城市地标。此次改造中,原环岛路口已升级为信号灯控制的三岔口,交通效率显著提升;而新的“喜有余”不仅延续了文化符号的功能,更因汉白玉的质感与现代工艺的精度,兼具耐久性与艺术表现力。
雕塑是凝固的城市记忆。“喜有余”的焕新,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工艺的传承,更象征着滕州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当人们再次驻足,它仿佛在无声诉说: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始终不忘来路,亦更加满怀信心地奔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