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荆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7
~~~
~~~
~~~—— 读《戏剧名家孙卿兰》有感
武林柱
~~~ 马瑞
~~~—— 赏读刘灵巨《诗韵书画》有感
侯贺奎
2025年10月11日 星期六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岁月如歌》读后
马瑞

  在滕州市老年大学的课堂上,我有幸聆听段修桂老师讲授《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年过花甲的他,竟能将书中所选篇目无论长短一一背诵讲解,其功底之深厚令我感佩不已。课后听闻段老师著有《岁月如歌》一书,我即刻向他求取一册。捧读之后,竟爱不释手。

  翻阅《岁月如歌》,一个文质彬彬却又顽皮可爱的段老师跃然纸上。书中记载,他曾在大爷家新盖的瓦屋外墙上,用木炭作画两小时,“创作”了高山、火车、铁路,还有被八路军打跑的“鬼子”。而屋里做针线的大娘竟浑然不觉,还不住地问他冷不冷、饿不饿。这段童年记事,将一个充满想象力与好奇心的男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段老师对读书的热爱。《诗经》《红楼梦》等经典他信手拈来,引经据典恰到好处,还不失诙谐幽默。即便是物质匮乏年代“吃豆子放屁”这样的窘事,在他的笔下也变得优雅有趣,让人忍俊不禁。

  更让人敬佩的是,在父母的重视和他的带动下,兄妹五人全部通过升学改变了命运。这不仅得益于父母的远见,更离不开段老师这个大哥的榜样力量。他的优秀带动了整个家庭的向上,在当地传为佳话。“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家风,在他的外甥女李尚尚身上也得到了延续——《远行的姥爷》一文情真意切,正是这种家风熏陶的写照。

  纵观段老师的成长之路,他虽生于物质匮乏的农村,却在大家庭的关爱中成长:舅舅因他留了“羊胡子”而特意赶羊前来,长辈们的疼爱滋养了他健全的人格。长大后,他感恩反哺,孝顺父母,照顾弟妹,将“忠义孝悌”践行得实实在在。母亲的安康长寿,与他和弟弟妹妹们的悉心奉养密不可分。

  他的幸运还在于求学路上得遇良师:小学时的堂五叔,初中时的李坤老师,大学时的张九韶先生。这些恩师的指引,为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1964年出生的保定雄县人(现在雄安新区),我比段老师小几岁,书中描写的“扪虱子”“吃榆皮”等场景我都亲身经历。尤其对他“看火车”的感触深有共鸣——我们老家没有铁路,偶尔见到吉普车都要追到很远的大堤上。当年我因英语失利未能考上大学,在初中担任民办教师,三年后考上师范,两年后回来,转为公办教师。直到2007年儿子考上邯郸的大学,因他踢球骨折,我们夫妻才第一次坐上绿皮火车前往探望。

  从《拜年》与《乡村人情》中,我领略了鲁南地区淳厚的风土人情。不愧是孔孟之乡,礼仪周到,家风严谨。每个家族都有族长,甚至设有祠堂,家规族规井然有序,令人向往。

  正如朱绪龙老师在该书序言中所言“文品如人品”“风格即人格”,透过《岁月如歌》,我看到了一个忠信孝悌、勤奋好学、爱岗敬业、包容助人的谦谦君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综合
   第4版:城事
   第5版:天下
   第6版:周末
   第7版:荆泉
   第8版:公益广告
7
荆泉
梨园人生 德艺双馨
《岁月如歌》读后
丹青妙笔绘华章
滕州日报荆泉7《岁月如歌》读后 2025-10-11 2 2025年10月1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