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张良仁教授所著的《吃的中国史》,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中华文明深处的大门。这本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25年4月出版的新作,以考古学家的独特视角,将华夏八千年的饮食文化娓娓道来。作者张良仁作为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数十年来深耕中国考古一线,他用铲子与笔杆双重工具,为我们复原了一部鲜活可感的中华饮食进化史。
书中以饮食为中轴,以朝代为线索,通过考古学、文献学和民俗学的多维视角,展现了中华文明从先秦到明清的万年进程。张良仁教授以通俗生动的语言,将食物的历史与文明的演进紧密相连,揭示了“食物的历史就是文明的历史”这一深刻命题。
书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以考古证据为线索,重新梳理了中国饮食文明的演进轨迹。从新石器时代先民第一次驯化稻粟,到商周时期青铜食器背后的礼制秩序;从汉代丝绸之路带来的胡饼与香料,到唐宋时期都市餐饮业的繁荣兴盛;从明清时期美洲作物的引进推广,到近代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融合——张良仁教授用扎实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饮食文明画卷。
《吃的中国史》不仅讲述了“吃什么”,更深入探讨了“怎么吃”和“为何这样吃”的文化内涵。作者精辟地指出,中国人早在周代就形成了“饭-菜”分离的饮食体系,这与西方“面包-肉食”的结构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独特的饮食模式,背后是中国特有的农耕文明底色和哲学思维方式。书中对筷子的解读尤为精彩——一双小小的筷子,竟承载着“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
张良仁教授还打破了诸多饮食文化迷思。他通过考古证据证明,辣椒并非自古就是川菜的灵魂,而是在明代后才传入中国;孔子时代的“食不厌精”并非指精致烹饪,而是对祭祀食品的卫生要求;历史上真实的“满汉全席”与民间传说相去甚远。这些基于实据的考证,让读者在趣味阅读中获得了新知。
《吃的中国史》最动人之处在于它打破了传统史书的宏大叙事,将镜头对准了灶台、餐桌、市集这些“小”场景。当我们看到喇家先民为制作小米面条而摸索面团塑形,看到宋代厨师在铁锅前挥舞炒勺,看到清代御膳房为皇帝寿宴准备千道菜肴,会突然意识到:所谓文明,正是无数普通人在烟火日常中创造的奇迹。食物并非一家一户的小事,而是社会经济生活的核心。它的生产、加工、消费和流通,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社会关系网,不同阶层、不同行业的人们通过食物紧密联系起来,就像我们人体内的毛细血管一样,为社会输送了各种各样的营养。
合上书,不禁感慨:一部吃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中国人的生存史、发展史和心灵史。每一粒米、每一叶菜都承载着文明的密码,记录着我们的祖先如何从自然中获取养分,又如何将饮食升华成为文化。《吃的中国史》告诉我们,今天中国人饭桌上的寻常滋味,其实是八千年文明积淀的结晶。这或许正是本书最珍贵的启示:在品味美食的同时,我们也在咀嚼着一段悠久而辉煌的文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