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欧阳修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也是当时的文坛盟主,诗、词、文都取得很高的成就。他的创作态度十分严谨,每一篇文章都要字斟句酌,推敲锤炼,一丝不苟。我国古代在修改文章方面轶闻最多的文学家,大概要算欧阳修。
据传欧阳修在西京留守钱惟演幕下担任推官时,钱惟演修建了双桂楼、临园驿两座建筑,命谢绛、尹师鲁、欧阳修三人分别之作记,比赛优劣。结果,谢文用了五百字,欧文用了五百多字,尹文只有三百八十余字,言简事备,典重有法。于是欧阳修虚心地向尹师鲁学习,去掉“格弱字冗”的毛病,后来把旧作改得只剩三百六十余字,比尹文更精粹,尹师鲁看后钦佩地说:“欧九真一日千里也!”(《宋稗类钞》卷五)因此,清代散文家姚鼐曾说“欧公能取异己者之长而时济之”,对欧阳修极为推崇。
欧阳修的文章呈现出言简意深的特色,无论立意谋篇,还是遣词造语,往往反复斟酌,仔细推敲。南宋政治家、散文家周必大曾给欧阳修编订全集,在《欧阳文忠公集跋》称:“前辈尝言公作文揭之壁间,朝夕改定。今观手写《秋声赋》凡数本,《刘原父手帖》亦至再三,而用字往往不同。”所以,根据欧阳修同一文章的不同底稿,可以看出他文稿的改动痕迹。后人“据旧鉴新”,可“因是稍悟为文之法”。南宋理学家朱熹谈到欧阳修《醉翁亭记》原稿的开头时曾说:“顷有人买得他的《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四围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朱熹称赞其“修改到妙处”(《朱子语类》卷一三九)。
欧阳修写文章不是一味地追求简练,而是更注重文章的流畅自然。据南宋散文家范公偁的《过庭录》记载:韩琦在相州时,曾经特意请欧阳修写篇《昼锦堂记》,文中写道“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韩琦接到文章后非常喜爱并大加赞赏。过了几天,欧阳修又派人拿着另一篇记文送来,说:“上次的文章有不当的地方,可以用这一篇换掉。”韩琦再三把玩欣赏,感觉和从前的那一篇没什么两样,只是在“仕宦”“富贵”后面各添了一个“而”字,变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文章的意思更加通畅。
欧阳修这种创作态度保持到终身。南宋词人叶梦得在《石林燕语》记载:“欧阳文忠公晚年,取平生所为文,自编次之。今所谓《居士集》者,往往一篇至数十过,有累日去取而不能决者。”又据近代学者丁传靖的《宋人轶事汇编》记载:欧阳修晚年曾经亲自编纂审定平生所写的文章,费心劳神很是辛苦。他的夫人阻止他说:“为什么要这样自寻苦吃!尚且害怕老师责怪吗?”欧阳修笑道:“不畏先生嗔,却怕后生笑。”
欧阳修正是抱着“却怕后生笑”的宗旨,才对自己文章严格要求,修改再三,精益求精,因此为后人留下众多传诵千载的佳作,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这种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值得后人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