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为加快推进现代化强市建设,市委深入开展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全面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市纪委监委齐步跟进,聚焦企业反映诉求流程繁琐、渠道狭窄等问题,拓展运用“一两双双”监督机制,创新“三卡一码”监督载体,搭建“纪企直通车”监督平台,同时深化职能、载体和机制融合,推动“纪企直通车”平台融合社会治理“e呼善应”平台,成立“滕州市护航优化营商环境指挥中心”,与市社会治理指挥中心一体运行,取得了良好效果。
创新监督方式,建立“三卡一码·纪企直通车”监督机制。制作“监督卡”,发放至规上企业等市场主体,为企业提供投诉举报、意见建议、履职评价等反馈渠道,推动企业畅所欲言、放心评价。制作“联系卡”,发放至中小微企业和新登记企业,将全市40个涉企服务部门、53个业务科室的联系方式向社会公开,搭建便捷的政企沟通桥梁。制作“提醒卡”,发放至优化营商环境职能单位、业务科室和服务窗口,从正反两个方面明确打造“6个环境”的工作要求和为企服务5项禁止行为,以“贴身提醒”的方式,督促广大党员干部“亲而有界、清而有为”。实行问题“码上办”。创新“码上办理”机制,将市纪委监委监督举报电话、举报邮箱等内容融入“三卡”之中,实现对营商环境类问题“码上+线下”受理全覆盖。
深化载体建设,推动“纪企直通车”融合“e呼善应”平台。随着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持续深入,市委聚焦发展需求,依托“智慧滕州城市大脑”,搭建“e呼善应”城市治理综合平台。市纪委监委主动融入全市大局,创新“246”模式,推动“纪企直通车”监督平台融合“e呼善应”平台,寻求护航优化营商环境的“最大公约数”。
“2”,即两大平台互通。通过“纪企直通车”和“e呼善应”平台的融合,一方面,将营商环境类问题,交由“e呼善应”平台“归口受理、一体办理”,实现信息互通、成果共享、力量统筹;另一方面,进一步深化市纪委监委对群众急难愁盼的一线监督,推动群众民生诉求真正得到解决。
“4”,即四项机制融通,为两大平台融合提供制度支撑。一是联席会议: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开展集中会商,制定督办方案,确定重点、靶向施策。二是分析研判:对平台接收的各类问题,由工作人员开展分析研判,按职责、流程进行分转。三是跟进督办:在市纪委监委党风室设立监督平台,对超期办理、反馈不满意,以及群众多次反映的问题,进行跟踪督办。四是考核评价:平台对工作开展情况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市纪委监委对综合评价排名后三位的部门单位负责人,进行约谈提醒。
“6”,即六个环节贯通。在平台运行过程中,通过受理、研判、分办、督办、反馈、评价六个环节的贯通运行,打造全流程工作闭环。
优化运行机制,开启“强工兴产”跟进监督新模式。市纪委监委聚焦“强工兴产、项目突破”攻坚行动,拓展运用“一两双双”监督机制,与重大专项监督机制深度融合,实行“一体化”落实,打造跟进监督闭环链条。在全市“强工兴产、项目突破”攻坚行动暨实施工业倍增动员大会上,同步下发开展跟进监督的实施意见,紧盯五个“突破”重点任务,结合重大项目专班制、重点项目专员制,成立五个监督检查组,建立监督台账,实行清单化管理、责任制落实,将监督“哨点”前置到企业一线,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今年以来,市纪委监委向全市发放“监督卡”1100张、“联系卡”9600余张、“提醒卡”3600余份,推动县级领导干部深入一线现场办公20次,现场为54家企业解决问题140件;开展明察暗访3次,查处破坏营商环境案件3起3人。“e呼善应”平台和“纪企直通车”平台共受理营商环境类问题765件,办结740件,正在办理25件。通过市纪委监委跟进督办,推动解决群众反馈不满意、重复反映、到期未办结问题56件,按时办结率和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本报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