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荆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09月06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曾子易箦”为镜

  《礼记·檀弓上》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学生曾子病重躺在床上,他的儿子及弟子守候在旁。举烛童子忽曰:“大夫之箦与?”其意思是,曾子现在用的寝席是大夫才能享用的。旁人欲止之,曾子闻声惊醒、警觉,童子又重复了一遍。曾子会意,遂让儿子“举扶而易箦”。

  按古时礼制,曾子未做过大夫却用“大夫之箦”,属于越礼行为。而曾子恰恰是一个视礼法甚于生命的人,对于不该受之待遇,哪怕是在病重弥留之际,也不顾旁人劝阻而要恪守规矩、不越礼法,实在难能可贵。

  曾被史家称作“千古贤相”的晏子,官至齐国相国,可谓位高权重。然而,他廉洁自律,从不受非分之物。他出行时坐着旧车劣马,齐景公知道后觉得太寒酸,便让大夫梁丘据给他送去“辂车乘马”(即好车好马),但晏子再三推辞,不愿接受。他说,自己有车有马,虽然车旧了些、马老了些,但足以供其使用。他认为,如果自己接受了好车好马的待遇,其他官员可能会纷纷效仿,这样就会形成一种追求奢华、贪图享受的不良风气,不利于国家的治理和发展。他明白,如果今天享受了好车好马的待遇,明天可能就要享受好吃好住的福利,后天则可能对所有好东西都来者不拒而不管是否受之有道。

  古代帝王素有封赏有功之臣的惯例,但许多清正之士每每不愿接受,令人赞叹。《吕氏春秋·异宝》记载:“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意思是说,孙叔敖病危,临死前告诫他的儿子:“楚王多次封赏我,我都没有接受。我死后,如果楚王封赏你肥沃之地,你一定不要接受。”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要把肥沃之地封赏给其儿子,但被其儿子推辞了。

  战国时期的齐国贵族鲁仲连,也是一个不受帝王封赏的君子。公元前258年,秦军围赵,魏王派辛垣衍劝说赵王尊秦昭王为帝。鲁仲连闻讯挺身而出,力陈尊秦为帝之害,使辛垣衍心服口服,最终秦军退兵。事后,平原君欲加封鲁仲连,鲁仲连却再三辞让,终不肯受。他认为,为国排忧、为人解难是其本分,不应接受那些非分的待遇和福利。

  还有比上述做法更“绝”的。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介子推始终追随。重耳饥饿时,介子推曾割股奉君。后来,重耳回国即位晋文公,封赏功臣,介子推却拒绝接受赏赐,携母隐居绵山。晋文公为逼他出来,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最终抱树而死。介子推宁死也不接受自己不愿享有的东西,可见其品格之高,非常人所能做到。

  事实上,帝王封赏功臣,在古代顺理成章,故而接受这些封赏并非“非分之事”,但不少清官廉吏却予以拒绝,足见其风骨和品格。既然他们连帝王的赏赐都不愿接受,对有私事相求的送礼行贿者自然会拒之千里以外了。翻翻史书,诸如春秋时期鲁国丞相公仪休嗜鱼而不受鱼、宋国司城子罕辞玉、东汉重臣杨震拒金、东汉南阳太守羊续悬鱼、北宋名臣包拯不受任何规外之物等廉洁自律故事,比比皆是。

  如果说,中华民族有着浩如烟海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话,那么这些廉洁自律的典故佳话,便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和精华,值得今人尤其是为官者细细鉴赏、好好效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综合
   第4版:城事
   第5版:天下
   第6版:文体
   第7版:荆泉
   第8版:公益广告
我国古代的“纪检委”
以“曾子易箦”为镜
不失其所者久
“走在后面”的谦逊
滕州日报荆泉7以“曾子易箦”为镜 2024-09-06 2 2024年09月0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