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时。这个时节,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正如《岁时百问》中所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清明是我国传统节日,它承载着多少思念,又蕴含着多少生机,自古以来,它又在多少文人墨客的笔下散发着独特的韵味与希望。
跨越千年,清明在一首首古诗中多姿多彩。“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亲人的哀思;“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是寒士的孤寂;“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是春游的乐趣……我们在那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词中,感受到了沉重的离别之苦、思念之心酸及生命的厚重。
诗词里的清明是一颗赏景的闲适之心。白居易的《清明夜》,描绘了一个宁静祥和的清明之夜。“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清风胧月寂静夜,碧玉栏杆红砖墙,何尝又不是一种惬意的享受?“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诗人独自徘徊在走廊中,遥听管弦乐,暗赏夜中花,细腻之中透着夜的静谧,平淡之中藏着夜的美好,将清明的夜晚书写得别有一番风韵。
诗词里的清明是记录春光、郊游踏青的乐趣,譬如一首《苏堤清明即事》,便向我们展现了清明时节的另一番景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春光明媚、微风不躁,西子湖畔,游人如织,梨花盛开在和风中,游子们踏上了游春的路途。“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日落时分,笙歌已歇,人们纷纷离去,只有那万株杨柳,依然是流莺的栖所,春色依旧荡漾在婉转的夜莺歌声中。作者没有过多的渲染和修饰,只是用“梨花”“笙歌”等稍做点染,就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与思考。
诗词里的清明是对生死的思考和生命的感慨。宋代高翥的《清明日对酒》,便是最好的证明。“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诗人一开始就向我们描绘了清明祭扫的场景,漫山遍野的坟墓、似蝶飞舞的纸灰、泪滴成血的哭泣……每一幕都渗透着对已故亲人的思念。接着,“日落狐狸眠豖上,夜归儿女笑灯前”,将安眠的狐狸、孤寂的坟豖与欢笑的儿女做了对比,引出“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的豁达。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将清明的哀思与勃勃生机融为一体,让人在悲伤之际,又多了份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里的清明更是对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感慨。读黄庭坚的《清明》,免不了让人触景生情。“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这天,桃红李白,含笑盛开,一派勃勃生机,可是田野上那些长满杂草的荒坟却又如此荒凉悲怆。“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随后诗人写到,不管是贤人还是愚者,到头来不过是蓬草乱生的一处孤丘。据说此诗是黄庭坚在“元祐党争”时期略受牵连时于清明时触景生情而作,或许又暗示着诗人一生的政治坎坷,让人读来,总有一种世事无常的遗憾。
诗词里的清明,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有的充满诗意,有的充满思考,有的溢出乐趣,也有的满是伤痛,正是这些风格迥异的诗词,让我们感受着作者的情愫,感受着生命的意义,也感受着中华文化的无限魅力与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