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晚上,妻子值夜班,我斜躺在沙发上看一个才艺比赛节目。当看到评委举起打分牌的瞬间,我突然心血来潮,对儿子说:“我们也来打分怎样,互相打分。”
儿子猛地抬头,镜片后的眼睛亮了起来,但下一秒又恢复了一个初二孩子故作老成的样子:“可以啊,不过,只打一个总分太敷衍了些。要不,我们各设五个打分项,每项20分,这样打出的分才有针对性。”我点头同意,心中暗想这小子还真是长大了,有主见了。
茶几上很快铺开两张白纸,我稍加琢磨,依次写下学习态度、成绩表现、家务参与、待人礼仪、生活习惯五个方面,这些都是我平时最关注,也是我认为他做得还不够好的几个方面。放下笔后,我朝儿子方向看去,他也正好写完,我们交换检查所写的项目。他给我列出的五个项目分别是:榜样力量、工作尽责、父子相处、照顾妈妈、分担家务。其中,“照顾妈妈”那项让我心中犯怯:上个月妻子患急性肠炎晕倒,这小子又是打“119”,又是排队拿检验报告,比我还镇定。我暗自揣测,儿子可能要在这个项目给我来个大扣分。
我们对对方设置的项目表示认同后,开始了打分。我的笔尖悬在“学习成绩”上空迟迟落不下去。这小子虽然上学期期末考试总分是A加等级,但这次月考成绩很不理想,尤其是数学考出了新低,最终我在这项上给他狠狠扣了10分。其余四项又各扣5分。最后,儿子总分只得了70分。当我把纸推给儿子时,心中还残留着“恨铁不成钢”的叹息。
这时,儿子正在打分,我看他在好几个项目上似乎些犹豫,但最终还是全都打上了分数,并把纸推向了我。我拿起一看,总分居然是95分,并且被扣的5分是扣在了“分担家务”这项上,这让我有些纳闷。
儿子见状,忙向我解释:“扣这5分,是因为每次吃完晚饭你就忙着写文章,洗衣做饭的事,妈妈明显比你做得多。”
“可我只给了你70分。”我轻声说。
“没事,我知道自己做得还不够好。”儿子答,我分明看到他的脸红了。我在想,我有必要对儿子那么严苛吗?我有必要扣儿子那么多分吗?
“在‘照顾妈妈’这项上,我也该扣分,你怎么没扣?”我盯着那个95分,觉得有些惭愧。
“在我心里,我认为你是最爱妈妈的。”儿子很肯定地回答。
一会儿后,儿子睡觉去了,我盯着70分和95分两张纸,久久不肯离开。墙上贴着他五年级时获得的“优秀少先队员”奖状,纸张都有些卷角了,可他依然舍不得换下来。我忽然意识到,自己好像很久没陪他一起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也很久没有带他去游戏厅畅快地玩一次了。自他上初中后,我的眼里除了他的学习还是学习,除了他的成绩还是成绩。
这场打分游戏,如一记重锤击在我心上。原来,在孩子眼中,父亲的价值从来不由分数衡量。真正的教育,绝不能用标尺去丈量不足,而应该蹲下身,去用心感受孩子成长路上散发的每一束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