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帝王多是一言堂,我说你听,金口玉言,懒得和大臣们废话。但也有的皇帝很喜欢提问题,要群臣回答,和他们探讨。
皇帝提的问题,五花八门,有的是自己确实心有疑问,拿不定主意,向大臣请教。元英宗志向远大,很想有一番作为,经常和大臣探讨前朝历史。有一次,他问,唐代大臣裴矩为什么会在隋唐两朝表现差别那么大,前谀后诤?元朝名相拜往解释道:“盂圆水圆,盂方水方。”他认为裴矩是水,在隋炀帝这个“圆盘子”里,是个八面玲珑的谀臣,在唐太宗这个“方盘子”里,就是个忠直敢谏的诤臣。
还有的提问很可笑,很奇葩,很匪夷所思。像那个有点弱智的晋惠帝,听说饥民们没有粮食吃,纷纷饿死,感到大惑不解,就问来报告灾情的大臣:他们何不食肉糜?听到皇宫里有蛤蟆叫,又开口问:它们是为公家叫还是为私人叫?让大臣们哭笑不得。
有的则是明知故问,自己心里明明有答案,还要提出来,看看大臣们的反应,也显示自己的高明。汉高祖刘邦坐稳江山后,踌躇满志,得意洋洋,在朝堂上问群臣:诸位爱卿说说,我为何会成功得到天下?大臣们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讨论得差不多了,刘邦这才总结说:主要是因为我善于用人,萧何会搞后勤,韩信打仗百战百胜,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用好这“三杰”,岂有不胜之理。刘邦说得有理有据,大臣们也口服心服。
或为了教育大臣,要遵纪守法,不要胡作非为。明太祖朱元璋黄袍加身后,怕他的功臣们胡作非为,居功自傲,就时常敲打他们。在一次早朝中,朱元璋突然问大臣们:“天下谁人最快活?”大臣们各抒己见,或认为金榜题名者最快活,或认为功成名就者最快活,或认为富甲天下者最快活。这些回答并没得到朱元璋的认可。直到大臣万钢答“畏法度者最快活”,朱元璋才表示满意并赞赏,在大发感慨后,重赏了万钢。
或为了警诫部下。宋太祖赵匡胤靠陈桥兵变,当了皇帝,毕竟来路不正,心里多少有些发虚,同时也怕手下那些掌握兵权的大将有样学样,就利用各种机会来告诫他们,可不要胡来,要按章法办事。有一次他问群臣:世间何物最大?大臣们七嘴八舌,各执一词,或曰皇帝的本事最大,将军的威风最大,或曰皇家的宫殿最大,朝廷的国土最大。宰相赵普说:道理最大。宋太祖这才点头认可。这句话的意思是,世间万事万物什么都要服从道理,忠君敬上就是最大的道理,你们就不要想入非非了。
清乾隆下皇帝江南时,看到运河里船来船往,千帆竞发,人们忙个不停,就问身边陪同的大臣,人们到底都在忙些什么?大臣们说啥的都有,但似乎都没说到点子上,乾隆不甚满意。这时,和珅发言了:依奴才所见,他们忙来忙去,无非为了名利二字。乾隆抚掌大笑,连连称是。没想到一语成谶,和珅没有听出乾隆的弦外之音,贪得无厌,利欲熏心,最后还是死在这名利上了。
封建帝王的提问,或咨询,或探讨,或教育,或鉴诫,大多还算是思路靠谱、智商在线的,也不无意义。当然,晋惠帝的提问除外,用一个弱智者当皇帝,也就是家天下的封建社会才能干出这样的蠢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