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斋夜话》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范仲淹曾派儿子范纯仁回乡运一船麦子。返程时,范纯仁遇到一位因缺钱而无法安葬双亲的朋友,范纯仁就将满船麦子送给朋友救急。回家后,范纯仁不敢说出此事,默默站在父亲身旁。范仲淹问他此行如何,范纯仁说:“我遇到一位朋友,他没有钱安葬双亲,也没有郭震那样慷慨解囊的义士来帮他,十分可怜。”范仲淹反问:“为什么不直接把那船麦子送给他呢?”
这件趣事被誉为千古家风典范,范仲淹父子的同心同德为世人所津津乐道。在这个故事中,范纯仁所提到的郭震更是唐代义字当先、仗义相助的著名人物。
郭震,字元振,魏州贵乡人(今河北邯郸大名县),唐代名将。郭震在太学读书时,家中送来四十万零花钱。这时一个穿孝服的人跪在门前求他:“我家五代祖先埋葬在各地,不得安息,我想全部迁回祖坟安葬,求您救济我。”郭震不问他姓名来历,转手就将四十万钱送给穿孝服的人,脸上没有一丝的吝啬痛惜。这个故事被后世称为“元振济窆”,编入了中华二十四义,成为著名的成语典故。
无独有偶,郭震的侄子郭仲翔也有一段“弃家赎友”的历史典故。
郭仲翔早年随唐军在四川平定叛乱,他素未谋面的同乡吴保安写信给他,细诉自己多年来怀才不遇,请求同乡提携。郭仲翔收到信后十分感动,向主将推荐吴保安,任命他为军中书记官。
吴保安尚未赶到军中,唐军却中了埋伏全军覆没,郭仲翔被叛军俘虏。叛军告诉郭仲翔,需要家人拿一千匹绢来赎回他。郭仲翔写信告诉吴保安此事,并拜托他向叔叔郭震求救。可当时郭震已经去世,吴保安无奈,只能自己设法解救好友。
吴保安变卖所有家产才换得二百匹绢。为此,他只得在姚州经商,十年都没有回家,也从未给家里寄过钱财,日积月累才攒够七百匹绢。吴保安的妻子贫困交加,带着儿子来姚州投奔他。半路食物吃光了,她饥寒交迫,抱着儿子在路边痛哭。所幸时任姚州都督经过,问清事由后深受感动,出资帮助母子二人赶到姚州。
姚州都督也是位高尚君子,他主动找到吴保安,补齐剩下的绢布。吴保安感激涕零,连忙带着一千匹绢赎回好友郭仲翔,此时还是二人第一次相见。郭仲翔已被折磨得不成人样,千恩万谢后,拜别好友返回家乡。吴保安则得到姚州都督的重用,留在四川。
后来,郭仲翔主动去四川寻找吴保安,半路却得知吴保安已死在彭山。郭仲翔非常悲痛,穿着孝服赤脚从成都走到彭山,又从彭山带着好友尸骨,赤脚几千里回魏州家乡安葬好友。吴保安有个儿子,郭仲翔待他如同亲弟,甚至还在朝堂上请求皇帝将自己的官职转给吴保安的儿子,以报答好友的恩情。
范仲淹父子的对答,引出名将郭震的义举;郭震的家族史志,又可阅见郭仲翔与吴保安的感人情谊;吴保安妻子的经历,还能进一步挖掘出姚州都督这位高尚君子的事迹……
这些故事环环相扣,绵延不绝,这正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代代相传的道义精神。它们璀璨着历史的星空,激励着后人在面对抉择时要坚守道义、不负初心,做一个义字当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