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古滕国因礼聘孟子制订治国方略,“行仁政”“施善教”而被世人誉为“善国”,是“善文化”的发源地。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浸润,“善文化”已成为滕州经久不衰的文化精神和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携手同心、群策群力,积极推动“善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崇德向善、为善兴滕成为百万滕州人民的思想共识。即日起,本报开设“承善致远 为善兴滕”专栏,充分展现全市上下传承弘扬“善文化”的生动实践,总结推广各行各业传承弘扬“善文化”的创新经验,广泛汇集社会各界传承弘扬“善文化”的真知灼见,进一步推动“善文化”与时代精神交融交汇、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聚力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传承弘扬高地,为加快建设“中华善城 现代滕州”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条件。
田璐 邓涛 王昶
“你有一个梦,我有一个梦,编织一个美丽的中国……”第九届滕州书展现场,在激昂或悠扬的背景音乐伴奏下,文化路实验小学合唱团的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演唱歌曲《中国》,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
“墨韵书香 雅诵华章”小读者才艺展示活动的举行是市教体系统推进“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一个精彩片段。近年来,市教育体育局依托滕州丰厚历史文化底蕴,以“善文化”为抓手,立足课堂主阵地,坚持传承与发展并重、课内与课外结合,逐步形成“特色推动—文化涵育—课堂渗透—活动强化”的育人工作新机制,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高位推进、因校制宜
以多元路径扛好使命担当
滕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善文化”源远流长。如何在学校中弘扬和传承“善文化”?市教育体育局给出了答案。
市教育体育局把“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作为“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打‘底色’工程”来抓,立足市情实际和乡土文化,以推进“善文化”进校园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按照“全市创品牌、镇街创亮点、学校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的要求,全力构建“教体局—镇街学区—学校”管理机制。
各学校积极培育独具地域特色的柳琴、土陶、松枝鸟、木版年画、烙画等社团,开展鲁班、墨子故事进校园主题活动,并借助鲁班文化节、滕州书展等节会,组织鲁班锁拆装大赛、中小学生艺术展演等系列活动,让“善文化”在校园传承和光大,形成在“善文化”上“办名校、出名师、育名生”的良性循环。
坚持立足校本、环境育人
以多样场域彰显校园文化
近日,滕州一中西校区百年讲堂气氛热烈——一场以“尚善弘道”为主题的“校史讲坛”正在进行。讲座上,滕州一中校史研究专家、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张政对校史上的名校长、名师、名生作了精彩讲解,让师生们对学校开展的“尚善弘道”课堂赞叹不已。
走进姜屯中学,向上向善的文明之风扑面而来,教学楼、校园路以“善”命名,校徽、校歌、三风一训都以“为善兴学”为主题,校园内随处可见“善文化”知识专栏,“善”的理念融入校园的各个角落。如今,开展“善文化”弘扬和传承的学校还有很多。北辛街道中心小学多维度创设“善行”主题文化长廊、文化墙,书院小学推进“尚书崇礼·臻于至善”德育品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各具魅力的学校,通过挖掘“善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更好地引导学生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近年来,我市把“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各学校坚持“一校一品、一师一专、一生一特”的思路,从“善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滋养,融合学校办学理念,开好“第一课堂”,激活“第二课堂”,塑好“隐性课堂”,让墙壁角落讲话,让花草树木育人。
坚持德育引航、熔铸内涵
以多维课程构建发展矩阵
10月15日下午,在北辛街道杏花村小学的“鲁班工坊”,学生们正在教师王莹莹的指导下拼装各种类型的鲁班锁,当一个个拼装好的鲁班锁呈现在眼前时,孩子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课程是教育理念落地的载体。各个学校,不仅开设鲁班工匠精神传承等系列课程,还增加了皮影戏、柳琴戏表演等传统文化课程。在木石镇中心小学,随着鼓乐的节奏,学生娴熟地操纵着皮影,正在表演着《墨子止楚攻宋》传统剧目,墨子、鲁班、楚王等人物在幕布上活灵活现,呈现出雕镂精细、栩栩如生的皮影形象。这是木石镇中心小学把非遗引进课堂结出的硕果。而开花结果的还有市实验小学大同校区,学校霓裳戏韵社团,开发出《走近柳琴戏》等校本课程,多次参与省市各级展演。
近年来,我市践行“三全”育人理念,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把“善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文化、艺术、体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形成连贯一体、分段实施、有序推进的课程体系,让每一个学生收获更多的快乐、更大的成就感,实现更好的成长。
坚持躬行践履、传习不辍
以多彩活动厚植育人沃土
日前,“童声里的中国”全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中小学生合唱展演精彩上演。孩子们用歌声赞美祖国的山河壮丽、品味幸福的童年时光、展望美好的未来征程。
活动是学生体验与成长的直接场景。近年来,各学校聚焦“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从日常课程、社团活动、课后服务、家校联动等方面入手,融入班墨文化、非遗文化、“我们的节日”等传统文化课程,最大可能地满足学生成长的多元需求。
经典名篇诵读“善”,每年开展中小学经典诵读活动200余场,每年滕州书展期间均举办青少年经典诵读展示活动。戏曲创作歌咏“善”,市柳琴戏研究保护中心与12所中小学校共建戏曲艺术团,组织进校园主题演出活动107场。传统书画洋溢“善”,组织15名书法家担任校外辅导员,1万余名学生选修书法、国画特色课程。传统体育彰显“善”,武术、空竹、围棋等传统体育课程开设率100%,滕州三中、滕州五中的武术社团多次在全省获奖。志愿服务实践“善”,把课程开到博物馆、文化馆,让学生沉浸式触摸历史印记,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善文化”。家校共育弘扬“善”,引领形成子孝亲贤的良好家庭氛围和社会风尚。
学生在书展开幕式进行“善文化”艺术展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