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甜 报道
本报讯 荆河汤汤滋养善脉,班墨精神浸润校园。近年来,至善学校以“让教育臻于至善,让至善影响一生”为初心,将地方文脉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通过顶层设计、文化浸润、课堂革新三大举措,让“善”的种子在校园生根结果,走出一条特色育人之路。
学校精准绘就发展蓝图,明确2025年“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年”定位,围绕“领航市直、齐鲁名校、全国示范”三级目标,推出“学在至善十大工程”。如今,慈善文化主题广场稳步施工,心理健康辅导活动常态化,教师教研分享机制成型,规划蓝图正转化为实景画卷。
“善文化”在校园实现可感可触可传承。人工湖观景石壁上的“精·和·善”鎏金大字熠熠生辉,小学部文化长廊中墨子“小孔成像”互动装置吸引学生探索,中学部“善化路”旁的废旧材料创意雕塑传递“节约向善”理念。学校更将“四个一”育人理念融入评价体系,“友善之星”“慈善积分”“特长勋章”让“善”成为日常实践。2025年以来,48名学生在省市科技竞赛中获奖,学生李雨桐坦言:“‘善思才能善创’,善心给了我编程灵感。”
“五多好课堂”成为成长新引擎。校长王桂桐介绍,该模式以“目标精准、内容适切、过程灵动、评价多元、成长可见”为核心,推动课堂从“灌输”变“探索”:语文课上辩论《木兰诗》主旨,数学课用积木搭建几何模型,科学课动手验证猜想。配合“小组竞优”“星级评选”机制,校园形成比学赶超氛围,“善辩”社团、“心至善舞”社团分获省市奖项。依托“三名工程”“青蓝同盛”计划,90余人次教师在教学竞赛中获奖,锻造出“善教、乐教、会教”的师资队伍。
“我们要让‘善文化’像荆河水滋养每个孩子。”学校党总支书记孟楠表示。如今的至善学校,正以“善”为纽带,连接城市文脉与教育实践,让学生带着“善心、善思、善行”奔赴未来,为“中华善城、现代滕州”注入鲜活教育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