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洪刚
景区检票口,攥着门票的游客与工作人员短暂对视,彼此眼中都晃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警惕。这个寻常的瞬间,藏着当代中国旅游最深的困惑:本该相互成全的两个群体,什么时候开始互相提防?
景区经营不是占山为王的买卖,旅游消费也不是攻城略地的征战。晨曦里清扫步道的保洁员弓腰扫起台阶上的食品袋时,不知道昨晚扔垃圾的年轻人刚把半个月工资换成这张景区年卡;午后在纪念品商店比价的夫妇抱怨物价虚高时,也没看见仓库里积压的玩偶标签上印着三年未涨的供货价。当运营成本变成游客眼中的暴利,当合理消费被贴上抠门标签,隔阂就在这种错位的认知中悄然滋长。
餐饮区的塑料桌椅见证过太多僵局:店家摆出“明码标价”的牌子却藏起小字标注的茶位费,游客举着手机计算器核对账单的模样像在破解密码。其实双方都明白,那盘溢价三成的清蒸鱼,包含的不仅是食材成本,还有淡季空转的后厨、台风天受损的遮阳棚。可惜价目表不会说话,扫码支付的滴声常常切断最后沟通的可能。
但总有些微光刺破迷雾。某座山脚下的茶馆开辟出自助茶水区,游客投币五元自取茶包,临走时却多塞两枚硬币压住被风吹起的桌布;某处古镇的民宿主动公示水电明细,反而收到住客留下的节电小贴士。这些细节撕开一道口子,让人看见戒备心融化后的本真——游客从来不怕明明白白花钱,怕的是坠入云山雾罩的消费陷阱。
秋雨打湿游乐场的彩色地砖时,带着孩子的家长会发现旋转木马旁新添了雨具租赁处。这不是突如其来的善意,而是三个月前有位母亲在意见簿上画的小伞图标。当管理者开始读得懂这些无声的诉求,当游客愿意多写两行字而非只在点评软件打差评,改善服务的齿轮才会真正转动。
初雪落在仿古建筑群的灰瓦上时,穿汉服拍照的姑娘和巡查的管理者达成了微妙共识:拍照可以,但别踩踏草坪;商业摄影收费,但送两张家打印的纪念照。没有剑拔弩张的规定,只有相互试探的默契。就像溪流遇见岩石会自己改道,人与人的相处之道本不需那么多生硬的围栏。
旅游本质上是一场双向奔赴。景区大门不是敌我分界线,验票闸机不该变成攻防战场。当烤肠摊主学会把油滋滋的烤架往后挪半米,当背包客主动把空水瓶塞进回收箱,那些安检仪前紧抿的嘴唇,终将化作山道上相遇时的会心一笑。漫天要价与锱铢必较从来不是旅游该有的样子,就像再巍峨的山峰,也乐见攀登者带走云海照片,留下干净的足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