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云辉
十一长假里,“天价菜”“扎胎陷阱”等宰客乱象屡禁不止,表面看是部分商家利欲熏心,深层探究却不难发现,监管的“缺位”与“失当”,才是乱象滋生的温床。当游客带着满心期待踏上旅程,却因“证据不足”投诉无门,因高频案发路段“监控盲区”维权无路,这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监管态度,实则是在为不法商家“站台”,让本应守护公平的防线形同虚设。根治假日宰客乱象,关键不在于事后“一阵风”式的追责,而在于让监管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作为”,用全链条的守护,筑牢旅游市场的信任根基。
监管“缺位”的核心,在于对“预防优先”原则的背离。不少地方的监管模式,仍停留在“游客投诉—被动核查”的滞后闭环中,却忽略了宰客乱象具有“高频发性”“隐蔽性”的特点。就像部分景区的餐饮宰客,商家早已摸清“游客多为一次性消费、不会较真维权”的心理,甚至提前备好“阴阳菜单”规避风险;而“扎胎陷阱”更是选在监控覆盖不到的偏远路段,让游客取证难如登天。当监管始终跟在乱象身后“救火”,而非提前在高频案发区域布下“监控网”、对异常经营商户开展“定期排查”,就等于给不法商家留出了“可乘之机”。这种“事后补救”的监管逻辑,不仅消耗游客的信任,更让监管资源陷入“疲于奔命”的困境。
更值得警惕的是,监管“失当”传递出的“纵容信号”,会加剧市场的恶性循环。当游客因“证据不足”的投诉一次次不了了之,当违规商家仅需缴纳小额罚款便能“换个马甲”继续经营,这种“低违法成本”的现实,会让更多商家产生“冒险一试”的侥幸心理。就像某景区曾多次曝出“天价停车费”,但每次都是商家退还费用便草草收场,既未列入失信名单,也未影响后续经营,最终导致同类问题反复出现。监管的“宽松”,本质上是对守法商家的不公——那些坚守诚信、合理定价的经营者,反而会因“不涨价”失去短期利益,长此以往,市场便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怪圈,最终损害的是整个旅游行业的口碑。
真正有效的监管,应当是“技术+制度+服务”的三维联动,构建起“不敢宰、不能宰、不想宰”的防线。技术层面,需推动重点区域监控全覆盖,不仅要覆盖景区内的餐饮、购物区域,更要延伸到景区周边的公路、停车场等“灰色地带”,让“扎胎陷阱”“阴阳菜单”等行为无所遁形;同时可开发“旅游维权小程序”,支持游客一键上传证据、实时追踪投诉进度,破解“取证难、维权慢”的痛点。制度层面,要建立旅游行业“黑名单”制度,将宰客商家及其负责人纳入失信名单,不仅限制其在旅游行业的经营资格,更要与征信系统挂钩,让失信者“一处违法、处处受限”,彻底断绝其“换地方继续宰客”的念想。服务层面,需畅通投诉绿色通道,设立24小时专人值守的维权热线,确保游客的诉求“接得住、办得好”,让每一次维权都能得到及时回应,每一次不公都能得到公正解决。
总之,监管的意义,从来不是“事后算账”,而是“事前守护”——守护游客的权益,守护市场的公平,更守护旅游行业的长远未来。当监管能主动站在游客身前,用技术织密“防护网”,用制度筑牢“惩戒墙”,用服务架起“连心桥”,不法商家自然会收起“宰客镰刀”,守法商家也能获得公平竞争的环境。唯有如此,才能让游客卸下“防坑”的疲惫,放心消费、安心游玩,让假日经济真正回归“以游客为中心”的本质,实现行业与消费者的双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