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炳绅
当“黄金周”沦为某些景区的“掘金周”,当“开拓眼界”异化为“钱包历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觉醒:在商家精心设计的“消费围猎场”中,与其被动“打肿脸充胖子”,不如主动“量力而行”。这种看似“退而求其次”的穷游选择,实则是市场理性回归的征兆。
当商家以“场景营造”“文化包装”之名行“价格陷阱”之实时,消费者的抵制方式早已超越简单拒绝。从“避坑地图”的全民共享到“平替线路”的自发传播,从“反向砍价”的话术博弈到“错峰消费”的精准狙击——中国游客正以市场参与者的智慧重构游戏规则。正如某旅游维权平台数据所示:去年国庆期间,过度商业化景区的客流同比下滑23%,而用户生成内容推荐的“冷门宝藏地”搜索量激增178%。
市场的无形之手正在矫正失衡的天平。当“一锤子买卖”思维遭遇“用脚投票”反击,当“杀熟套路”倒逼“透明公约”诞生,这场无声的博弈最终将涤荡行业生态,让旅游回归体验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