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强调的是价值优先,而不是嗜好优先。若让众人单纯依照各自的嗜好作出选择,鱼和熊掌当前,取舍将很难一致。
春秋时期,鲁国丞相公仪休独沽一味,有鱼则欢。每逢国宴,他遇到名厨炮制的熊掌,并不动箸,顶多行一下注目礼。丞相的嗜好,明里暗里都有不少人留意。某些官员投其所好,把整筐整筐的鲜鱼送到相府,公仪休一律婉言谢绝。他的解释相当圆通:“靠俸禄,我餐餐吃鱼,不成问题。收礼伤廉,枉法害义,则会因此丢掉官职。一旦落到那步田地,我想吃鱼,就是一件难事了。”
鲁国丞相公仪休具备常识,东汉大臣杨震讲求良知。杨震途经昌邑,县令王密送上厚礼——十斤黄金。杨震生气地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会错了意,以“暮夜无知者”来回答。杨震驳斥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羞愧难当,赶紧告辞。
一个人,常识不可不备,良知不可不存。备常识者智,存良知者廉。
王安石极得宋神宗赵顼的信赖和倚重,两次出任宰相。尽管变法因力度过大,绩效不佳,事业上遭遇了挫折,受到了诟病,但他爱惜羽毛,以清名自立。王安石去世后,其前半生的朋友、后半生的政敌司马光写信给大臣吕公著,慨叹道:“介甫无他,但执拗耳。”这句话的意思是:王安石并没有什么别的不好,只不过性格固执,独行己意罢了。
有一次,某位官员将一方祖传宝砚敬献给王安石,反复强调此砚历史悠久,质地温润:“呵之可得水。”只须朝着砚池哈上一口热气,就有水珠,可以磨墨。王安石却婉拒了这份贵重礼物,他的回答相当幽默:“纵得一担水,能值几何?”
王安石患哮喘病,名医开出的药方缺药引子——紫团山人参。紫团参稀罕,市面上不易购得。薛师政从河东返回京城,家里恰好珍藏了紫团参,于是拿出数两,亲自充当快递员。王安石不肯笑纳,左右进言,如出一口:“公之疾非此药不可治,药不足辞。”王安石的回答照例诙谐:“平生无紫团参,亦活到今日。”
王安石从不苟取,如此清廉,值得称道,却不易做到。你也许会说:别人以祖传宝砚相赠,他不肯收,合情合理,君子不夺人所爱;紫团参是用来治病的,在药铺花钱买不到,健康是天大的事情,他收下何妨?王安石的想法显然更通透一些:可别治好了身病,从此落下心病。
官员的厚礼,王安石能够婉拒和坚拒;皇帝的厚礼,王安石会不会欣然收下?熙宁八年(1075),王安石再度执政,将心腹大患吕惠卿逐出朝廷,此时,变法派的锐气已成暮气,能推行新法的人才奇缺,民间扰攘不安,朝中党争激烈,王安石心灰意冷,屡上辞呈。
变法派官员担心失势,校书练亨甫给御史中丞邓绾出了个顶呱呱的馊主意,要邓绾去诱导宋神宗赵顼“以殊礼待丞相”。具体的操作方案是:任命王安石的儿子王雱为枢密使,任命王安石的几个弟弟为中书舍人、知制诰,将王安石的侄儿和女婿安排在史馆、昭文馆、集贤院,赏赐良田美宅。如此优渥的待遇,应该可以留住王安石了吧!邓绾智商低,居然视之为上上策。宋神宗已察觉邓绾别有用心(借此猛拍王安石的马屁),仍然应承下来。一天,王安石又当面向皇帝辞职,宋神宗说:“卿勉为朕留,朕当一一如卿所欲,但未得一稳便第宅耳。”王安石闻言,极为惊诧,他大惑不解地问道:“臣有何欲?何为赐第?”宋神宗笑而不答。翌日,王安石再度请求皇帝讲明原委,宋神宗便拿出邓绾的奏章,出示铁证。邓绾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王安石非常生气,请求推劾与此事相关的朝廷官员,邓绾和练亨甫都受到了贬谪的严厉处分。
王安石拒礼,下级敬献的宝砚名参,一概谢绝;皇帝恩赐的良田美宅,也不肯照单全收。换上别人,很可能不会如此“绝情”。王安石的做法,既干净,又明朗,他抑制物质欲望,为的是精神境界拔地而起。
人情社会讲究礼尚往来,死要面子活受罪。官员的头脑都很精明,怕就怕,开启贪婪的魔匣,利用公权满足私欲,浸淫其间,泥足深陷,难以自拔。古文《人镜赋》写道:“金为镜兮,其鉴则明;人为镜兮,其象则精。彼有取其照烛,我方致乎和平。”古人对镜子,体会深刻者当推唐太宗李世民,他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他不但常照镜子,而且有三面镜鉴,可谓律己执政有方,所以有贞观之治。公仪休的常识、杨震的良知、王安石的操守,这三面“悬鉴”毕现真容,为官者时常对照,则种种利害得失,霍然清楚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