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千古传诵的名句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它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抱负,成为历代仁人志士的座右铭。范仲淹从一介平民官至宰相,始终严于律己,忧国忧民,惟以人民疾苦为念,所得俸禄,尽以济民,死后无余财,范仲淹这种高洁自律的节操,源自贫寒的家境特别是他的“米粥情”。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中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其先邠(今属陕西)人,后徙吴县(今江苏苏州)。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著作有《范文正公集》。其代表作有《岳阳楼记》《上执政书》《渔家傲·秋思》等。
范仲淹家境贫寒,父亲去世的时候他才两岁。母亲在无法维持生活的情况下,不得不带着他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他从小就胸怀大志,刻苦攻读,并经常规劝朱氏兄弟努力学习。但朱氏兄弟不知好意,反而斥责他。后来,他发愤自立,便告别母亲,住进长山醴泉寺的僧房里,过着贫困的生活,昼夜苦读。这时,他才十来岁。
在醴泉寺攻读期间,他每天煮一锅粥,等粥凝冻后,就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作主食。吃饭时再切上几根咸菜,放在碗边,尝尝盐味,和着粥块吃下去,就算是一天的伙食了。这就是代代传为佳话的“断齑(jī)划粥”的故事。
范仲淹在醴泉寺住了三年,虽尝尽了生活的艰辛,但读了很多书,懂得了许多道理。后来为了开拓眼界,学到更多的东西,他便背着书,带着剑,风餐露宿,千里迢迢赶到南都寻师访友。在南都他进了当时著名的南都学舍,但仍像以前一样勤奋攻读。
在南都学习期间,他还是靠米粥和咸菜维持生活,一如既往地只顾埋头苦读,丝毫不为生活所累。同学中有个是南都留守的儿子,见他每天吃粥和咸菜埋头读书,感到奇怪。回家以后,就把范仲淹断齑划粥的事当闲趣讲给父亲听。留守听了,告诉儿子:“这是个有出息的孩子。你把厨房里的好饭菜拿一些送给他吃吧!”
南都留守是个声势显赫的大官,一般人得到他的馈赠,会看作是莫大的荣耀。但是,当留守的儿子把佳肴送给范仲淹时,范仲淹却不肯接受,你推我让了好久,最后只得收下。过了几天,留守的儿子发现饭菜已经腐烂了,范仲淹没有吃。他就不高兴地责问起范仲淹。范仲淹谢罪说:“我很感激你们的厚意,但我吃粥已经成习惯了,今天吃这样好的东西,以后还能够吃苦吗?”
后来,范仲淹连两顿粥都无法维持了,但他仍以顽强的毅力支撑着,并没有因此而影响学习。在南都学舍,他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地苦读。冬季夜长,后半夜感到昏沉困倦,他就用冷水洗脸,让头脑清醒过来,继续钻研。就这样,他整整坚持了五年,获得了渊博的知识,磨练了意志,了解了人民的疾苦。
正是这刻骨铭心、难解难分的“米粥情”使范仲淹时时刻刻不望生活的艰辛、人民的辛劳,一生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始终关心民众的疾苦。他死的时候,“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人民“哭之如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