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卷二》有则卫国以城换囚的故事:卫嗣君十年(公元前325年),当时卫国有个苦役犯逃到魏国,由于这个犯人懂得医术,给魏襄王的王后治好了病,并因此出了名。卫嗣君听说后,就派遣使者去交涉,请求魏襄王允许用五十金(一作百金)引渡这名逃犯,使者往返五次,但魏襄王仍是不同意,卫嗣君并不灰心,便打算用左氏城(位于今山东定陶县东)来交换。左右侍臣劝谏卫嗣君说:“用这样价值不菲的土地,赎回一个小小的囚犯,恐怕不值得吧?”
卫嗣君神情严肃地说了一段话:“非子所知也。夫治无小,乱无大。法不立,诛不必,虽有十左氏,无益也。法立,诛必,失十左氏,无害也。”意思是“你们不明白这件事的严重性。安定不在国小,混乱不因国大,治理国家不放过小事,就不会有大乱子。如果国家的法令不畅,该杀的不杀,即使有十个左氏城,又有什么用呢?法度严明,赏罚必行,哪怕失去十个左氏城,也不会有大害。”魏襄王听说这件事后,感叹说:“卫君想治理好国家,我却不答应他的要求,这样做不吉利。”于是用车子载着逃犯遣送回卫国,无条件地交给卫嗣君处置。
卫嗣君以一城去换一囚,是因小失大还是以小谋大?卫国其实是人杰地灵、将相辈出的沃土,有许多像蘧伯玉这样被孔子赞赏的君子,孔子周游列国14年,之所以在卫国居留长达10年,就是因为这里有很多和他志趣性情相投的“君子”。吴王的弟弟季札也曾经周游列国,以其远见卓识闻名天下,他在卫国得出的结论是“卫多君子,其国无患”。而且卫国一些人才精英德贤能优、位高权重,如子贡、李悝、商鞅、吴起、吕不韦等,虽都流落在外,为他国效力,但也为自己的祖国免于战乱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想方设法招贤纳士、以才兴国,这才是卫国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因此,本身就寸土寸金的卫国,拿珍贵的左氏城去换取一个逃犯,卫嗣君通过这件事,不仅是宣示卫国法度严明、赏罚分明,更意在说明对人才也会不惜重金,不吝城池去接纳优待。尽管是一厢情愿,难以力挽国势,但也是值得肯定的。
从历史上看,卫嗣君在位时国家已走向没落,卫国只有濮阳一块地盘,实际是魏国的附庸,生存发展颇为艰难。然而列强环伺的卫国却能夹缝生存,左右逢源,甚至卫武公时一度强盛,为诸侯首领之一。不仅秦始皇没有灭掉这个地处中原腹地的小国,在春秋战国如此动乱的局势下也能稳如泰山,享国长达907年之久,或许就是卫嗣君所传承的“治无小,乱无大”的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