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现代词汇中,“乌纱帽”一词常常用来借指官位,“丢了乌纱帽”就是指被罢了官。那么,“乌纱帽”究竟是谁发明的?为什么要发明这种官帽?
在中国古代,乌纱帽最早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黎民百姓谁都可以戴。这种帽子,以纱布做为主面料,戴在头上既轻便又透风,而且造价低廉,所以很是流行。到东晋时期,乌纱帽的样式有了很大的改进,且作为“官帽”来推广,平头百姓一般是允许戴乌纱帽的。隋朝时,乌纱帽逐渐演变为官员的正式官服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乌纱帽也由帽子而变成了一种官阶的象征。到了唐朝,乌纱帽正式“入朝”,成为朝廷下旨颁布的“官帽”。据五代马镐所著《中华古今注·乌纱帽》一书记载:“(唐)武德九年十一月,太宗诏曰:‘自今以后,天子服乌纱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唐书·与服制》一书中也记载:“乌纱帽者,视朝及宴见宾客之服也。”从记载中得知,唐代时,乌纱帽已经成为一种官员身份的象征,而且是一种官员特有的“职业装”——只有在官员们上朝和宴请宾客时才可以戴,而下了朝堂、在家、逛街、出游等场合,是不允许戴乌纱帽的。自然,乌纱帽在官员们的心中便有了威严和等级感。
唐代以前的乌纱帽虽然样式不一,但都锁定在“传统帽子”的形状上。而到了宋太祖赵匡胤时代,乌纱帽突然得到了改进——帽子的两边突然生出两支长翅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宋太祖赵匡胤借助“黄袍加身”、发动陈桥兵变而当上皇帝,非谪传皇位,换句话说,他的皇位来得“不地道”“不光明”,因此,他坐上龙椅后,对朝堂之上的群臣是怀有一定戒心的,担心他们怀有异心,更怕官员们私下勾结,结党营私,拧成一股绳来对付自己,万一哪天弄出个“绿袍加身”而推翻他的统治,也是件麻烦事。为此,赵匡胤一统天下后,为防止文武大臣在朝堂之上议事时交头接耳,便憋出了一个办法:改变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一尺多长的铁翅。这样,朝臣们一旦在朝堂之上交头接耳、相互嘀咕,脑袋稍稍一动,帽子两边的长翅就会随之摆动,赵匡胤在龙椅上就看会得一清二楚。同时,为了满足官员们的虚荣心,他还特意下诏在乌纱帽上装饰不同的花纹,以区别官位的高低。这样一来,不但满足了官员们的虚荣心,还杜绝了他们之间的窃窃私语、搞小动作。同时,朝堂之上的议事风气也焕然一新,可谓一举数得。
不过,这种长翅乌纱帽上朝议事时戴着可以,下朝回了家可就不方便了,于是皇帝又下旨,长翅乌纱帽只许在官员“上班”时戴,“下班”后可以不戴。尽管如此,很多官员因长期戴长翅乌纱帽而形成了“职业病”:一次,宰相寇准青衣小帽,打扮成书生模样,在京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市)街头微服私访。当他和一位老者交谈时,老者对寇准跪拜迎送。寇准很是纳闷,忙问原因。老者说:“相公,您虽然是书生打扮,可您刚才进巷子时,左顾右盼,头部摆来摆去,生怕有什么碰着你的帽子。若不是常戴长翅乌纱帽,哪里会有这番习惯动作?所以我据以判断,您一定是位朝廷命官。”一番话,说得寇准连连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