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赵光义做了北宋的第二位皇帝后,就非常重视通过科举考试来选取人才。当时的科举考试相当于现在的高考,但是,比现在的高考还要让人兴奋和怦然心动。宋太宗迫不及待地想在读书人中亲手选拔一批国家后备干部(时称“天子门生”)。于是,在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宋太宗赵光义进行了上台后第一次全国科举考试,为了显示科举考试的重要性,赵光义将此次科举考试命名为“龙虎榜”。从此,“龙虎榜”一词就出现并流传了下来。
赵光义在自己首次主持的科举考试中录取了109名进士、207名诸科、191名特奏名。这一榜的进士受到皇帝特别的礼遇,据说是因为洛阳的读书人张齐贤。当年,宋太祖赵匡胤到洛阳视察的时候,张齐贤拦住赵匡胤,献上了十项治理国家的良策,赵匡胤和张齐贤畅谈后,非常赞赏他的才能和勇气,回到京城之后,赵匡胤就高兴地对弟弟赵光义说:“我这次到洛阳得到了一个张齐贤,留给你以后重用吧!”赵光义做了皇帝后,首开科举的“龙虎榜”,张齐贤参加了考试,并金榜题名,名登龙虎榜。但是,排名却是这次录取名次中的第几十名,按照排名,他是不能被录取的。为了录取张齐贤,赵光义干脆录取了参加这次考试的大部分读书人,使得张齐贤榜上有名。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赵光义在京城又进行了一次全国科举考试。这次考试,后来成为北宋名臣的李沆、王旦、寇准和张咏都名登龙虎榜,他们都是北宋前期第一流的人才。这次龙虎榜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已经做了官的人也报名参加了这次考试,如同现在有的人当了公务员还非要去拿研究生的学历一样,说明学历和文凭已经成了当时一种荣誉的象征。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赵光义又发布了一项新的规定,从这次龙虎榜开始,凡是名登龙虎榜的人,皇帝都要请他们在皇宫里喝酒吃饭。从此,赐宴琼林苑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制度,提高了读书人的身价。
雍熙二年(985年),全国科举考试如期进行,龙虎榜如期公布。不过,从这次考试开始,首次实行了干部子弟另设考场,另派监考老师。还有,进士唱名赐第制度也从此开始,这更是提高了名登龙虎榜的读书人的身价,于是有人就说,即使是统兵数十万的军中统帅,也比不上名登龙虎榜那样的光荣和自豪。
赵光义设立的龙虎榜录取后备干部很多,这些人被录取后提升也快。赵光义在做皇帝期间,共开了八次龙虎榜,录取人数最多的一榜达到了353人,最少的一榜也录取了74人,八次龙虎榜共录取后备干部1478人,平均每榜约达186人,是太祖朝的14倍;如果把候补录取的4406人也计算在内,每榜录取人数多达735人。当时,只要是名登龙虎榜的人,就可以直接在京城里面做公务员,在以后的升迁中,名登过龙虎榜的人称为“有出身”,靠其他途径做官的则被称为“无出身”和“杂出身”,而名登过龙虎榜的、有出身的公务员是最受优待的,比如,吕蒙正名登龙虎榜12年后就做了宰相,张齐贤在名登龙虎榜7年后就做了宰相。当时,市井中有这样的俗话:“一朝名登龙虎榜,不久身到内阁中。”可以说,到了赵光义做皇帝的时候,通过设立龙虎榜,已经使名登龙虎榜的人占据了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基层的国家机构,从而确立了宋朝“重文轻武”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