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王朝时期,会用年号来记录年份。
帝王年号也不是每年一变,是因重大事情——如新皇登基、战争、灾祸、异象、革新,或大喜事的发生,而更改。
最早的年号由汉武帝设立。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有一次外出打猎,活捉了一只白色独角小兽,大臣们认为这只小兽是“白麒麟”,是祥瑞的征兆,于是有人建议用年号来纪念加纪年。
汉武帝听了很高兴,于是立年号“元狩”。“元”是初始的意思,“元狩”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元年号,后改为“建元”。
年号于国家似乎是很严肃的事情,但有时又随统治者的任性而显随意。比方唐高宗爱更新,一口气用了14个年号;唐太宗在位23年,却只用过一个年号“贞观”,学历史的人没有不知道的。
“贞观”出自《周易》,“贞”通“正”,“贞观”是指以正道治理国家。唐太宗敢于善于自我革新,启用了“为人镜”的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一批名臣,实现了“贞观之治”,的确不负“贞观”美名。
起年号是个烧脑的活儿,有时候大臣们词穷,吉瑞的字眼也会被反复拿来使用。比如“建兴”作为年号,被用过11次,“天佑”被用过10次,“太平”被用过9次。
年号两个字居多,也有少量是三字、四字、多字的,比方“中大同”“始建国”“天赐礼盛国庆”……武则天年间有“万岁通天”的年号,多字的年号更易懂直白,但嫌隽永不足,也不知是起号的大臣过于操心,还是过于不操心了。
宋徽宗赵佶,其兄突然死亡后,意外被推上帝位。这位中国历史上最富艺术修养的帝王,最初其实也是怀抱天下承平的政治理想的。
他的父兄曾启用王安石推行新政,始称“熙宁新法”,但新政受到阻力,朝廷很快分为改革派和守旧派,赵佶即位后试图改善新旧派系斗争,于是对新旧两派的大臣都启用了一些。他低估了政治的难度,有些矛盾并不如他手中的调色盘,是可以调和的。经历挫败后,赵佶决定彻底倒向一边,改年号为“崇宁”,意思是崇尚王安石的“熙宁新法”。这种年号是一面鲜明的举政旗帜了。
“天命”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年号,他改朝易代,踏着明朝的尸体建立新王朝,靠的是铁骑大军马背夺天下。但是努尔哈赤很清楚要治理好庞大的汉族人群,不能仅凭武力,必须用汉族文化。“天命”出自儒家典籍《尚书》:先王有服,恪谨天命。意为“我乃上天授命掌管天下的”。
这个年号,既为说服汉人和万民苍生,也隐含着给自己正名壮胆的丰富意味。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的儿子登基,改年号为“同治”,是表明两宫太后同治天下,还是表明太后与大臣同朝治理国家,难说清。总之慈禧揽天下权争世间利的用心,昭然若揭。奈何同治皇帝救不了自己的命,更救不了病入膏肓的王朝,“光绪”“宣统”接连登台。
宣统即“大统”的意思,是中国最后一个帝王年号,也是清王朝穷途末路之际,可笑可叹又无力的嘶吼。
年号如同帝王的名片,展示着他们各自的思想、抱负、文化、愿景和气魄。
历史是一卷长书,年号又似历史的书签,不论翻到哪枚书签,那一页都有无数的家国故事值得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