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全面育人;劳动赋能,助力成长。”滕州书院小学的劳动教育曾经在历史上大放异彩,而今“基于校外场域的服务性劳动”课程实践让百年书院续写着新的教育故事,让不一样的生命呈现出一样的精彩。
一、内涵提升,布好劳动课程体系的“一盘棋”
“文化引领,课程担当。”“书·礼”文化是书院小学独有的滕州文化与教育印记,“书·礼”课程体系的建设成为了书院最具代表性的核心竞争力。
学校开足开齐劳动实践课程,坚持每周劳动课不少于1课时,每周二开设劳动课,每周四开设劳动社团,并以学科渗透的方式让劳动教育在书院小学的课堂落地生根,学校实施规范化劳动课程,通过手工课、集体劳动、整理小书桌、社团活动等校内劳动课程,培养劳动意识与能力。
学校积极探索实践居家学习微课程体系,学生自主开发微种植、微养殖、微家政、微厨艺等居家系列活动体验课程,及时观察、记录并写下心得体会,达到感悟生活、体验生活、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的目的。同时,开发了近百名家长资源库,梳理出社区服务、劳动技能、医疗卫生、职业体验等大类共育课程,启动了“家长资源进课堂”课程方案,充分利用家长资源,选择劳动素质较高的家长走进学校,与教师、学生共同开发劳动教育课程,采用“家长大讲堂”方式,选择不同职业、有代表性的家长来为同学们讲述不同职业的工作性质以及工作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启蒙教育。
在此基础上,学校通过社区实践活动课程,引领学生感受家乡风貌,进行职业体验,提高劳动合作能力,培养公民意识。学校组织开展“寻找身边的劳动榜样”主题活动,鼓励学生采访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劳动之美,内化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幸福的积极价值观。学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和义工活动,在劳动中弘扬奉献精神,让学生在爱与温暖中深刻领会“以爱呼唤爱,以善激发善”的志愿服务精神。
学校积极开展端午节等节日主题文化活动暨劳动周活动。通过查阅图书、互联网以及向长辈请教等多种途径了解端午节,从丰富的文字、图片资料中撷取灵感,发挥创意和想象,将端午节的由来、习俗、故事、诗词歌赋等文化内涵呈现在一件件作品中,找寻端午节的踪迹。书院小学学生身穿汉服走上街头进行文化义卖活动,获得广泛的社会好评。“二十四节气”创意手工“春夏秋冬”系列登上“学习强国”国家平台,研学课程主要创作人陈楠楠老师受到滕州市委宣传部的表彰。
二、资源整合,织就劳动课程基地资源“一张网”
书院小学地处最具滕州地域文化特色的书院街区,该街区具有丰富的社会百业经营性资源,利用一墙之隔的丰富的社会街区资源,学校将小学劳动教育常态化、实践化、生活化地引向深入,通过对街区资源的整合,开发出系列服务性劳动课程体系,把劳动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增加了学生劳动实践内容,拓宽学生的实践空间,提升了他们劳动知识与技能的社会化程度。
依托书院街区的特有资源,学校有效实施劳动教育实践项目,将书院街区劳动实践基地按照属性分为四类,为学生完成不同的劳动教育项目提供了具有实操性的沉浸性的基础保障。
根据书院街区不同类别的实践基地,学校建立了街区场域电子资源库,在不同板块中,详细记录了各劳动场域的位置、负责人、开放时间、教育功能、安全措施、注意事项等。
依托书院街区的服务性劳动教育实践资源,学校构建出形态多样、丰富多彩的服务性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三、家校社协同,贯通劳动教育保障“一条链”
为保障课程实施,学校将服务性劳动实践课程实施分为“三段五环节”。“三段”是指“共探”“共践”“共享”;“五环节”是指“问题驱动”“项目生成”“分段式实践”“反馈评价”“成果推广”。
学校依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精神,坚持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践行“知行合一,手脑并用”“做中学,学中做”“学创融通”等理念,确立了项目式服务性劳动的活动模式,在项目的“共探”“共践”“共享”三阶段,家校社三方共同作为设计、参与实施的主体,同时教育数字化赋能成果推广与宣传。家校社和教育数字化四方协同机制,联合保障开发、实施、推广出一套全面的、立体的、多元的劳动教育课程。
四、素养导向,凝聚劳动教育多元评价“一股绳”
学校以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水平为主要评价内容,注重过程性评价,采取多元化、多样化评价,灵活运用结果性评价,落实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综合育人功能和价值。
劳动评价多元化。学校设计劳动实践评价标准,根据评价标准来填写劳动记录表。评价以学校制定的劳动清单任务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简单易懂,环环相扣,周评价的累积结果会被呈现到月评价中,以此类推进行累积。
劳动评价多样化。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采用不同的评价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注重学生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的评价。发挥示范引导、反馈改进等功能。
(1)劳动清单评价。学校根据劳动清单为学生制定了劳动实践活动记录卡,记录劳动项目参与、技能掌握、收获感悟等情况,同时包含家长老师的评语。学校为每一位学生制定了劳动记录手册,实现了“一生一册”,有目的地收集学生一学期以来的劳动学习和实践情况。
(2)运用结果性评价。学校每学期定期开展“劳动金点子”“劳动技能大比拼”系列活动,对学生劳动技能、综合运用等情况进行考评,对优秀学生进行表彰奖励。对劳动教育开展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情况及时进行总结交流,做好劳动教育成果的积累。
(3)星级评价体系。根据评价手册、劳动清单的记录结果,定期评选“劳动之星”。结合“学习、文明、孝心、体育、艺术、进步之星”采用星级卡片积累,兑换“书·礼劳动少年”卡,得到相应奖励,把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认真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相关要求,将劳动教育课程开展情况、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及时指导学生记录、遴选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经历及主要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成长档案。
(4)综合素质评价。学校采用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各项劳动项目中开发设计评价量表,全面多元评价学生的劳动表现,在客观记录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情况的基础上,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记录真实有效。
经过不断探索实践,书院小学在学校劳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成为山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基于五育融合的校外场域劳动教育案例研究》被枣庄市教育局评为枣庄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滕州日报》、滕州融媒、枣庄电视台等媒体多次宣传报道。下一步,学校将聚焦劳动教育课程化、生活化和常态化,深入推进劳动教育的制度机制,创新劳动教育的路径策略,努力形成劳动教育的“枣庄样本”,为劳动教育的新时代发展贡献出书院智慧。
(作者系滕州市书院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