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的蒙、汉等各族贵族地主的联合政权。元朝的建立,为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作出很大贡献。在元朝建立过程中,有些汉族士家大族,也加入了元朝的统治集团。以张弘范一家三代为代表的张氏家族,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张弘范一家世居河北,他的父亲叫张柔,曾仕金朝为官,后归顺蒙古汗,被封万户,张弘范是他的第九个儿子。张弘范的八兄弘略,袭封万户,任顺天路总管。弘范的儿子叫张珪,也是元朝名相。张氏家族和元朝有着血肉联系,因此张弘范一生为元朝尽心尽力,也就十分自然了。
张弘范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已是一位身长七尺、仪表出众、相貌堂堂的男子汉了。他学少数民族的习俗,留着一部大胡子,在胸前飘荡,是一位出名的美髯公。他不仅是一个出色的武将,精于骑射,善使长枪,还是一位儒将,诗歌写得很有特色,后人为他刻印的诗集《淮阳集》,一直流传至今。
就在张弘范二十岁这年,兄长弘略奉召赴皇帝行在,命弘范代行职权。他上任之后,关心民间疾苦,敢于执法,不畏强暴。当时蒙古兵进入中原不久,经常骚扰百姓。张弘范就把路经顺天,骚扰百姓,违犯军纪的蒙古兵抓起来当众处罚,有的依法被处杖刑。从此,蒙古兵都知道顺天府有个“张大胡子”,十分厉害。路过顺天府境,再不敢犯法了。到了元世祖忽必烈至正元年,弘范被授顺天路总管。第二年,又移守大名。
这一年,大名府所属州县发了大水。波涛滚滚的洪水,飘没房舍,淹死人畜。弘范看到百姓遭灾流离失所的惨况,未经朝廷许可,就自行决定免除了灾区的租税。有人向元世祖奏上一本,说张弘范擅权,目无朝廷,世祖十分生气。张弘范听说此事,要求入朝,向皇上当面说明真相。于是,元世祖就在张弘范抵京之后,在朝堂上召见他。
行过君臣大礼,张弘范启奏说:“征税备储,是国之大事,惟朝廷储粮,是多储于大仓好呢,还是少储于小仓好呢?”元世祖听了,颇为惊异地答:“当然多储于大仓好!但你擅自把大名许多地方的粮税都免了,还谈得到什么大仓小仓呢?”弘范答:“大名今年大水受灾,有些地方颗粒无收,有些地方虽有收成,也歉收很多。老百姓就靠了这点粮食活命。如果把它都征光了,许多百姓必然饿死,或者只好逃亡他乡。明年在这些地方,朝廷还向谁去征收租税呢?”弘范见世祖仔细地听他陈述,并无打断他讲话的意思,就接着说:“依臣之见,百姓储粮,乃是大仓,取之可再生。官家之仓乃小仓,用之则尽。臣所做的不过是舍小仓而保大仓罢了!”元世祖动容地说:“寡人明白了!”弘范这时才又下拜道:“臣知非奉朝廷诏令,不得任意减免租税,但大水突发,救灾犹如救火,臣当时实在来不及上报朝廷了,恕臣以专擅之罪!”世祖赶快说:“你这样做,有什么错?赶快起来吧!”从此,世祖对张弘范更加信任和重用了。
张弘范死时年仅四十五岁,由于他对元朝开国有功,死后被追封太师、刘国公和淮阳王,故其诗集名曰《淮阳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