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荆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3月06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白与郭子仪的生死之交

  李白与郭子仪,一个是盛唐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一个是唐朝中兴的杰出武将,一文一武看似毫无交集的两人,曾相互救过彼此的性命,《新唐书·李白传》“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记载了这场鲜为人知的“大戏”。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他的诗作《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独坐敬亭山》《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等,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郭子仪,华州郑县人。唐代中兴名将、政治家、军事家。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在安史之乱中,郭子仪担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二年,他收复两京有功,加司徒、代国公,兼任中书令。大历十四年,唐德宗即位后,尊为“尚父”,进位太尉兼中书令。唐建中二年,病逝,获赠太师,谥号“忠武”,配飨代宗庙廷,陪葬于建陵。

  李白救郭子仪。有一年,李白游玩到并州,遇到一队官兵押着一辆囚车迎面而来。剑术号称唐朝第二的李白一眼就看出囚车里的犯人“武力值”爆棚,见他仪表堂堂、气度非凡,一副英雄豪杰气概,心中不免有些好奇,遂拦车问之。犯人名叫郭子仪,是一名偏将,有一次视察军粮时,由于部属的失误,失火导致军粮被烧毁。按照军法规定,军粮被烧“应罪及其主,就地正法”,身为负责人的郭子仪承担责任,被判处死刑押赴刑场。李白与郭子仪一番交谈后,断定这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应是朝廷所需要的人。于是去见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利用自己被唐玄宗赐予的“闲散逍遥学士”身份出面求情。哥舒翰素来仰慕李白的大名,便卖了他一个人情,暂缓杀人。李白又上书奏请皇上赦免郭子仪,让其戴罪立功。当时李白正是唐玄宗喜欢的“大红人”,念及李白之才,唐玄宗顺水推舟,下旨赦免了郭子仪的死罪,允许其戴罪立功,重回军队。果然,郭子仪日后东征西讨、身经百战,立下了无数功劳,为唐朝延续百年国祚。

  郭子仪救李白。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永王李麟的大军东下,邀请正隐居于庐山的李白下山入幕府。正仕途不顺到处游历的李白以为这是报国机会,欣然应允,做了永王的幕僚。期间,为了奉迎讨好永王李麟,李白写下了“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等赞扬、取悦永王李璘的诗句,跟随他参与了一些军事行动。不料一个多月后,永王李麟起兵谋反,兵败被杀,而李白则因为曾经写诗赞美永王李麟又跟他任过幕僚,视为同伙,入牢待斩。李白犯事将处斩的事被郭子仪得知后,他感念当年李白的救命之恩,亲自向皇上求情,并甘愿自解所有官爵为李白赎罪。此时,郭子仪已任司徒、代国公,并且兼任中书令,是唐朝平叛最大的功臣,皇上看在郭子仪的面子上,免除了李白的死罪,改判流放夜郎。赶巧的是,李白流放途中,恰逢关中大旱,朝廷决定大赦天下,李白在巫山得赦,已经走到白帝城的他得知消息,欣喜若狂,提笔写下了千古名作《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与郭子仪的相互救命之情,超越了文人与武将的传统界限,既说明了李白豪放文人的超凡洞察力,又体现了郭子仪“知恩图报”的武将风范,正如唐朝秘书省校书郎裴敬在《翰林学士李公墓碑》中:“又尝有知鉴,客并州,识郭汾阳于行伍间,为免脱其刑责而奖重之。后汾阳以功成官爵,请赎翰林,上许之,因免诛,其报也”的颂誉,展现了人性中纯粹、真挚的一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聚焦2025全国两会
   第4版:综合
   第5版:城事
   第6版:滕州风物
   第7版:荆泉
   第8版:公益广告
李白与郭子仪的生死之交
董天眷劝捐自救
私恩与公义
善坐“冷板凳”
滕州日报荆泉7李白与郭子仪的生死之交 2025-03-06 2 2025年03月0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