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睢是魏国人,很有才学,但是因为家庭贫寒,而无缘觐见魏王,只能委屈自己服侍魏国中大夫须贾先谋个出身。
有一次,须贾出使齐国,范睢随从前往,在齐国住了几个月,事情一直没有办妥。齐襄王欣赏范睢的雄辩之才,派人赠送给他美酒、牛肉,还有十斤金子。范睢作为魏国使节的随从,婉拒不收并且向须贾汇报。
没想到须贾听后勃然大怒,认定范睢一定把魏国的机密出卖了才会有这样的厚赠。他命令范睢收下牛肉、美酒,退回金子。回到魏国后,须贾向魏相告发此事。
魏相名叫魏齐,是魏国公子,很是傲慢,看不起下人。所以不做调查就把范睢捆起来拷打,肋骨打断了,牙齿也打折了,打得没一个人形。范睢装死,审讯的人便用芦席把他包裹起来,抛于厕所,让宾客醉酒后朝他便溺,让大家目睹其惨状,以儆效尤。
范睢身心受尽折磨,苏醒过来对看守许下重愿:“只要把我弄出去,将来必定厚报。”
于是看守向魏齐申请将尸首抛到郊外,获得批准。范睢得以从芦席卷中逃了出来,改名张禄,藏匿下来。
这个时候恰好秦昭王派遣使者王稽到魏国,王稽询问魏国有没有堪当重任的人才,郑安平顺势推荐了张禄。交谈之后,王稽感到张禄确实是个人才,用自己的车子偷偷将张禄运出魏国。
王稽向秦昭王推荐张禄有良策进献,可以解秦国之危局。范睢说道:“秦国四面关塞,军力强大,有利则进攻,不利则退守,地势优越。秦国的百姓怯于私斗,而勇于公战,国民优秀。拥有这两大优势,对付各个诸侯国本来就应该像猛犬捕捉跛脚的兔子,然而秦国竟然闭关十五年,不敢进军于山东,这是您的策略有失误所致。”
秦昭王完全赞同范睢远交近攻的策略,同远国交好,全力进攻邻国,这样作战得到的土地全部归属于秦国,有功绩,立威名,还得到实利。
范睢平步青云后推举郑安平当了秦国将军,而当年引荐他见秦王的王稽,则做了河东郡守。
秦军与赵军交战,名将白起在长平大败赵军,而后进兵围住赵国都城邯郸,范睢在秦王面前进了谗言,白起被杀。他推举郑安平代替白起,但没有这个能力的郑安平被赵国打了个反击,几场糊涂仗下来之后,秦军反而被赵军包围,郑安平还投降了。
两年后,他推荐的河东太守王稽与别国勾结,事败后被处死。按照秦国法律,作为两人的推荐者,范睢也必须承担连带责任。出于对这位丞相的器重,秦昭王特赦了范睢。
范雎散发过家里的财物,用来报答所有那些曾经帮助过他而处境困苦的人,凡是给过他一顿饭吃的小恩小惠他也是必定报答的。然而当长平之战的硝烟散去,这位权相却陷入了私恩与公义的矛盾。他构陷白起的谗言,恰似当年须贾的猜忌;力挺郑安平接掌兵权,重演了魏齐的任人唯亲。邯郸城下的惨败,不仅是军事的溃退,更是一个报恩者走向偏执的注脚。
太史公笔下的范雎,始终带着血色黄昏般的矛盾色彩。他既能忍辱负重成就大业,又在权力巅峰迷失本心;既以智谋改写战国版图,又因私恩动摇国本。当他将私人恩怨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时,再辉煌的功业都沦为“以诈谋立身”的卑劣之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