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王朝历经几千年的沉浮更迭,大小官员以数十万计,但是能在史册上留下姓名的寥寥无几。清朝有一位名叫董天眷的七品县令,他在抗洪救灾中的表现,让他名留青史,并受到皇帝的嘉奖。
康熙四十七年,由于气候的原因,江南地区连降大雨,整个长江以南发生了大面积洪涝灾害,一时间,洪水漫野,满目疮痍。在清朝,地方政府救灾应急的能力非常有限,各地府县纷纷向朝廷告急。
浙江平湖也是洪涝的重灾区,但是江南各地都向朝廷求救,皇帝也没有办法,远水解不了近渴。平湖知县董天眷白天带领老百姓堵塞溃堤缺口,晚上还要去安抚受灾民众,连续多天的辛劳忙碌使得董天眷自己也病倒了。眼看着百姓在痛苦中煎熬,作为一任父母官,他心急如焚,一时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在焦虑和等待之余,董天眷突然醒悟:与其向朝廷求救,坐以待毙,还不如想办法自救。如何自救呢?他琢磨了几天几夜,想出了一个详细周密的办法。
董天眷突然连续向全县富绅地主发出告示,要求他们开仓放粮救济灾民,然而却很少有富绅地主响应。看到富绅地主没有动静,董天眷立即命人连夜赶制“为富不仁”匾额二十面,堆于县衙大堂正中。然后派人到各乡村劝捐,有些富绅地主勉强捐出了一点钱款,但也有死不认捐的顽固分子。董天眷二话不说,命人将“为富不仁”大匾钉在三个顽固分子的家门门首,并准许乡邻百姓检举告发,凡富绅地主过去有欺压乡邻、坑害百姓、随意增收田赋地税等恶行者,均予以罚没财产直至施以刑法严惩。三家为富不仁的顽固分子遭到百姓举报被重罚之后,家业失去了大半,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了。此招十分灵验,不少地主富绅怕挨处罚,纷纷解囊,为赈灾出钱出力,乐施者众多。几个月内,地主富绅赈米赈钱,到处设粥厂、药局救助贫民百姓与逃难流浪之人。直到第二年稻米成熟,再也没有饥民来领取善食的时候,赈灾活动才宣告停止。董天眷还规定,凡捐款捐粮数目有余者,仍归还原主,赈灾有功者政府给予奖励。这场洪涝大灾使得江南各地损失惨重,但是平湖县百姓靠着自救,顺利度过了荒年,全县大灾之年无一人饿死,平湖百姓无不盛赞县令董天眷有才有德,他的“罚三人,赏百人,救数万人”的传奇故事被传为佳话。
七品县令董天眷是个小官,却是一位能臣。论德,他心怀百姓,以全县百姓疾苦为己任;论能,他“罚三人,赏百人,救数万人”的举措显示了超凡的治理才能;论勤,他不顾个人安危,身先士卒,带领老百姓堵塞溃堤缺口,安抚受灾民众;论绩,整个平湖县百姓通过自救,顺利度过了荒年,而且无一人饿死,与周边府县形成鲜明对比。董天眷身上所反映出来的品德和才能,即便到今天,也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