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7月,我刚参加工作时,家住在南沙河镇,工作单位是官桥镇卫生院。从家到单位有20里路程,虽然这段路不算远,有时走起来却感觉十分遥远。我是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工作后的九年里,都是骑着自行车上、下班,其中路上所经历的酸甜苦辣,至今历历在目。
当时农村交通十分落后,没有通公交客车,绝大部分道路还都是土路。我当时上下班要走的路就是一条乡间土路。不下雨雪还好,如果遇到雨雪天,上下班就犯起了愁。这条土路的土质有一个特点,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英雄坷垃孬种泥”,意思是,晴天的时候,路上的泥块干了以后,疙疙瘩瘩的如同石块,用脚踩也踩不碎,十分坚硬,骑自行车走在上面,颠得浑身给散架似的难受;雨雪天的时候,干泥块和土路又都变成了一路泥泞,这时骑自行车走在上面,那真是比爬山还难。因为泥会粘满整个车轮,黏黏的泥块会将车轮和瓦圈的空隙全部塞满堵死,任你怎么用力蹬自行车脚踏,车子都难以行走,只是在原地打滑打转。我只好从自行车上下来,将车子停好,用树枝将瓦圈里的泥块全部抠掉,才能再骑车走。可是,这样费力地走不多远一段路,瓦圈里的泥块又粘满了,只好再停下自行车,再抠掉瓦圈里的泥块。就这样,一路上停下来抠泥块得有十多次,本来30分钟的路程,却走了一个多小时,还捯饬得浑身是泥。
如果不是雨雪天,有时也是十分难走,如遇到大风天气。当时的气候感觉很特别,风多风大,特别是冬天和春天,大风一连刮几天不停。如果是顺风骑车上下班还好,轻松自如;如果赶上逆风,有时就得推着自行车走,因为骑着自行车逆着大风走,还不如推着自行车走得快呢。
有了雨天走泥路的教训后,在雨天骑车上下班所要走的路只好另辟蹊径、采取迂回战术了。
先是想着,我家和工作单位都在京沪铁路的东侧不足一里路的地方,雨天上下班何不走铁路呢。于是,又下雨的时候,我就在铁路的钢轨旁边推着自行车行走,用的时间也不太长,也就一个小时。被负责护路的同志发现后,对我劈头盖脸地猛批了一顿。我也认识到了这样会发生严重后果,从此后,雨天上下班再没有在铁路上走过。
雨天上下班,土路没法走,铁路不能走,只好绕木石镇走了。我家与木石镇、工作单位基本是在一个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各相距20里路远,但都已修了柏油路。雨雪天,只好舍近求远地绕木石镇走,多走20里路不说,还需要翻一座笃山口。虽然路远了一半,路上骑行的时间也多用了一半,但比起泥路来好走多了,这样,保证了按时到单位上班。
在骑自行车上下班的九年时间里,由于雨雪天的泥泞和路滑,摔倒是常有的事。有一次,我在过笃山口时,由于坡度太陡,下坡的时候,车未刹稳,不慎摔到了路边的沟里,身体摔伤。为此,我不得不卧床休息了一个月呢。
时代的发展真是超出想象,我家的交通公路变迁也是未曾想到。1995年,南沙河镇到官桥镇的路也和滕州市其它镇的路一样,实行了村村通,都进行了硬化,修了柏油路或水泥路,我上下班再也不为雨雪天犯愁了。1996年,我老家到工作单位又通了公交车。今年年底,南沙河镇到官桥镇又将开通“BRT”公交线路,与枣庄市属的五区一市连通了起来。我家于2000年买了摩托车,于2002年在滕州市里买了房子并且搬到了市里居住,于2012年又买了私家轿车。
现在无论是开私家车还是乘公交车上下班,都随自己的情况而定。现在上下班供选择的交通工具真是多样化了,也轻松自如方便了,再也不担心刮风下雨下雪的天气了。
虽然骑自行车上下班的日子已经远去,但它让我至今难以忘怀,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在党的领导下,公路交通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由衷地感恩于国有公路交通和这个时代给我个人及家庭带来的巨大变化、温暖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