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出差,我因此获得了为期半个多月的独自带娃时光。先生临出发前向我提议:“一个人带娃,做饭可能是个大问题,我找个饭店给你们娘俩订餐吧。”我瞅了瞅坐在爬爬垫上专心地摆弄玩具的小宝,信心满满地对先生说:“你看,小宝一个人完全坐得住,做饭不成问题,我能轻松搞定。”
快到午餐时间了,我把小宝放在客厅爬爬垫的安全护栏里,对小宝说:“妈妈现在去做饭,你乖乖地在这里玩,妈妈马上就过来陪你。”小宝发出了一个“嗯”字音,我以为万事大吉了,赶忙走进厨房,准备给小宝做几个清蒸山药牛肉丸。我刚拿起山药和削皮刀,就听见小宝开始不停地喊“妈妈”。
我放下手里的削皮刀,拿着山药走到小宝跟前。小宝完全没有了玩玩具的兴致,只顾蹙着眉头,张开双臂,要我抱他。我微微地晃动了一下手里的山药,试图给小宝解释:“你看,妈妈正准备做饭呢,你先自己玩好不好?”小宝瞬间变成了一个拨浪鼓,拼命地左右摇头,嘴里不停地喊着“不要”。似乎怕我再次撇下他走开,他牢牢地抓住我的衣服,身体急切地往我身上贴。无计可施的我只能抱起小宝,安抚他的情绪。
小宝情绪稳定之后,我再次跟他解释:“妈妈要给山药削皮,一只手没办法完成,你先下来自己玩好不好?”说着,我就蹲下身,要把小宝放在地上。哪知小宝的脚刚一着地,就紧紧地抓住我的衣领,重复着“不要”表示抗议。
我有些生气了,大声向小宝吼道:“你这孩子怎么这么粘人?咱俩还能吃上午饭吗?”小宝“呜呜”地哭起来,两只小胳膊死死地搂住我的脖子。那哭声里有惊吓,也满含委屈。最后我只能一手抱娃,一手炒菜,总算是吃上了午饭。
小宝午休时,我躺在床上,开始不由自主地为小宝的“粘人”感到焦虑。在我的刻板印象里,小时候粘人的孩子,长大了也很难独立。
我忍不住拿出手机,搜索着“一岁多的宝宝粘人怎么办”。在网络给出的答案中,我了解到了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比提出的“依恋理论”。这个理论指出:孩子在三岁之前,会主动寻求主要照顾者的陪伴,以获得安全感。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小宝的“粘人”属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正常表现。
粘人,不过是孩子为了构筑自己的安全堡垒所采取的一种手段,并不意味着他长大以后不独立。面对这种情况,家长能做的就是接纳孩子,时刻关注孩子的需求,让孩子感觉到安全。当安全的依恋关系形成之后,孩子才有信心勇敢地探索未知的世界,将来也才能更好地爱自己、爱别人。
想明白了这番道理,我看着身旁正在熟睡的小宝,一股愧疚之情涌上心头。在孩子成长的任何阶段,都可能出现在大人看来无法理解的各种花式“问题”。作为家长,不应该急于给孩子贴标签,而要试着稳住自己的情绪,尊重孩子的生命轨迹,真诚地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如此,才能为孩子搭建起一座稳固的心理安全岛,让孩子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