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女儿突然变成了“哼哼怪”——稍有不如意,就脚一跺,头一偏,嘴巴噘得老高,开始大声地从鼻子里发出“哼”:“哼,我就不!”“哼,不行!”
刚开始,女儿这新奇的表现让我觉得颇为有趣,七八岁的孩子大概进入了传说中的“小叛逆期”,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可这点新奇感在她发脾气的次数越来越多以后,逐渐变得令人厌烦了。
这天,女儿因为饭菜不合心意,吵闹着要奶奶给她重新炒菜,被拒绝后,她鼻子用力地“哼”了一声,嘴巴噘得老高,眼睛唰一下变得通红。奶奶越哄她,她“哼”得越起劲。我尝试着和女儿讲道理,可沉浸在自己情绪里的女儿完全不听劝告,她双手往胸前一抱,噘着嘴大声说:“哼,没有我喜欢吃的菜,我就不吃了!”
我被气笑了,也双手抱着胸,冷笑着看着她:“那就不吃了吧!饿肚子的又不是我们!”小姑娘的情绪瞬间崩溃,豆大的泪珠说落就落,号啕大哭着躲进了房间。
听着女儿的哭声,我们心里都很不好受,听话懂事的小棉袄开始漏风,冷风吹得心里凉飕飕的。我们讨论着女儿开始乱发脾气的原因,我突然想起女儿第一次化身“哼哼怪”时,我们不以为然,笑着答应了她的要求,莫非这给了女儿错误的信号?
我思索着,心里渐渐有了主意。等到女儿在家人的劝哄下,情绪渐渐稳定后,我陪着女儿看书,书里的河豚一生气就会变成鼓胀的球。讲完我笑着说:“最近我们家也多了一只河豚,一生气还会变成‘哼哼怪’。”我学着女儿生气的样子,噘着嘴哼起来。女儿恼羞成怒,一直扒拉我的脸,不许我学她。我们俩闹成一团。
玩闹完,我抱着女儿:“我以为只有不懂事的小朋友才会随意乱发脾气,长大了的大姐姐有什么不高兴会好好说。没想到我家的小姑娘越长大越爱发脾气,只会‘哼’了。是不是重新变成小朋友了?”
女儿不好意思地把头埋进我的怀里,摇了摇头。“每个人都会有不高兴的时候,不高兴了也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小怪兽,有话好好说。下次你再变成‘哼哼怪’,我们可以怎么帮你呢?”我装模作样地思索着,“提醒你深呼吸,把‘哼哼怪’赶走?大声地发脾气,把它吓走?还是打你一顿,让‘哼哼怪’不敢出现?”
女儿连忙摇摇头:“不行不行!”我期待地看着女儿,慢慢引导她:“当你生气、不高兴的时候,做什么能让你感觉好一点呢?画画?玩玩具?去打球……”
女儿的眼睛瞬间亮了:“我要画画,然后把画团成一团,把‘哼哼怪’封在画里,丢得远远的。妈妈,你给我买点橡皮泥,我不高兴了就把橡皮泥揉成一团,使劲地揉呀揉……”
像堵塞的渠道找到了出口,女儿说的这些方法暂时并没有用上,因为当她再噘嘴时,“哼”还没有出口,一看到我们跟着噘起了嘴,她就忍不住害羞了起来,打闹着忘记了“哼”。
原来,打败“哼哼怪”的除了情绪管理的方法,还有让孩子知道:她的每种情绪我们都愿意接纳,她遇到的每个难关,都有家人帮她一起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