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善存
年节大于天。过年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最重要的节日,不仅整个社会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推动着,且每个家庭也都有自己独特的过年规矩和习俗。鲁迅先生说“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大体不差。一入腊月,人们就开始张罗过年,因为腊月是一年里辞旧的月份,辞旧方可迎新。过年前一周主要做准备工作,从卫生大扫除开始,清理灰尘、杂物,赶年集逛超市,购买各种吃食零嘴,一直到年底贴对联、包饺子,都是在为享用做准备。
年前走亲戚是我们家过年习俗之一。以前是包点心担馒头砍猪肉,现在以牛奶鸡蛋花生油居多,礼轻情意重,亲戚看重的是来往,是对彼此一年里生活状况的了解,对老人孩子的相互关爱,血浓于水,浓浓的亲情味就是在你来我往中建立起来的,年复一年,代代绵延。
年底上次坟是我们家过年的一大传统。今年正赶上下雪,天寒地冻,路远道滑,我们还是驱车百里前往:摆上供品纸钱,放挂鞭炮,磕几个头。当年鲁国大夫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告诉他:“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篇》)意思是父母活着,要按礼侍奉他们;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孝”就是不违背做人本心,也是为人之本,古人尚且明白的道理,今人岂可不懂?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做人更不可忘本。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又一个农历甲辰年除夕夜如约而至,扑面而来的“中国年”再次降临中华大地,徐徐铺展;古老的年俗随春意在祖国的每一个角落复活,渲染。除夕日,中午12点前贴春联,放鞭炮。傍晚剁馅子,包水饺。晚上看春晚,吃年夜饭,放年夜炮,一直守岁到天亮。大年三十是辞旧迎新日,有些人家会在水饺里包硬币,吃到者预示新年交好运,有福气。有的地方门旁要挂红灯笼,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有的人家,晚上就要点亮灯笼,一宿不灭,意味益寿延年,香火不断。旧时农村,大年三十要点长寿灯,通宵燃“岁灯”,床底桌脚灶房里户枢旁等黑暗处,都会点灯。这些灯多用红萝卜切成段作盘,插上小蜡烛,也有用陶器盛油点灯的。
正月初一即春节。先秦时叫“上日”“元日”,两汉时叫“正旦”“元日”“岁旦”;魏晋南北朝称“元辰”“元日”“元首”等,唐宋元明称为“元旦”“岁日”“新正”“新元”,清朝一直叫“元旦”或“元日”。新中国成立,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初一可算一年里最重要的日子,要早起,放开门炮,挨家挨户拜年,且禁忌颇多。梁实秋在《北平年景》中写道:“新正是一年复始,不准说丧气话,见面要道一声“新禧”。过年言好事,出口称吉祥,见面问候新年好,多说“恭喜发财”“一顺百顺”“身体健康”“阖家欢乐”之类吉祥语。今天,电话拜年、微信语音、视频拜年已经普遍,但不吉利的话还是不能说。这一天不刷碗不扫地,正月里不剪头之类禁忌,以前更重。
初二女子“归宁”,即出嫁女偕夫婿孩子回娘家拜年。初三祭祖先诸神,烧门神纸,不出门,不宴客,不起火,不打水。初四要迎神接神;不动刀、剪。初五祭五路财神,吃饺子、放鞭炮、赶庙会。初六是送穷日,要祭送穷神。初七古称人日、七元、人胜节,要吃“七菜羹”,寓意来年勤劳聪明,也代表新年告一段落,初八应打起精神,开始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