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伟方
小时候,在我的老家,春节餐桌上必有一道特殊的菜,名曰“看鱼”。之所以说其特殊,是因为这道菜象征“年年有余”,春节招呼客人时端上桌,只可看,不可吃,故称“看鱼”。直到年过完了,不再有客人来拜年了,才舍得将“看鱼”吃掉。
经济条件好点的人家一般用鳊鱼、鲫鱼等当“看鱼”,条件差的人家就只能用最便宜的白鲢了。小时候,家里穷,人多口阔,平时很少买鱼吃,过年时,母亲才舍得买一条白鲢当“看鱼”。母亲在烧“看鱼”时,总是嘱咐我,这条鱼上桌后,只能看,千万不能动筷子。见我实在口馋,母亲会在烧鱼时多放点水,等鱼烧好后,给我喝点鱼汤解馋。我6岁那年过年,家里来了满屋的客人。我实在抵挡不了“看鱼”的诱惑,便用筷子在“看鱼”身上夹了一下,把尾巴弄断了。母亲生气地打了我一巴掌。记忆中那是母亲第一次动手打我。打完后,母亲又紧紧抱住我,我没流泪,母亲却流泪了。
我们村里有户人家,有三个儿子,因为穷,都没成家。大儿子在30岁那年,终于讨了一个外乡媳妇。那年春节,新媳妇的娘家人第一次上门,而他家却没钱买“看鱼”,只得临时把邻居家的“看鱼”借来摆上桌,等客人走后再把“看鱼”从桌上撤下来还给邻居。
如今条件好了,春节的餐桌简直就是各种美食的盛宴。海鱼、湖鱼、河鱼,红烧、清蒸、干煸,各种鱼各种做法轮番登场,但我们老家依然保留着“看鱼”的习俗,春节餐桌上总有一盘“看鱼”,只看不吃。不是吃不起,只是成了一种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