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魏国人杨朱是一位思想家,其学说以“为我”“爱己”为中心思想,不关心国家大事。孟子曾批评他“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也”,似乎是一位只为自己谋利益的人。由于在古代为表示对成年男子的尊重,不直呼其名,常在姓氏之后加上“子”字,所以在以下的故事中将敬称杨朱为杨子。
有一天杨子隔壁邻居家的一头羊走失了,不仅家人亲友全部出动了,还请杨子家的年轻仆人协助寻找。杨子看见这情形便说:“哎呀!才走失一头羊,怎么动员这么多人去追啊?”邻居家说:“因为有很多条岔路啊!”后来去追羊的邻人回来了,杨子问他说:“羊找到了吗?”邻人回答:“没找到。”杨子听完,忍不住又问:“为什么这么多人去找了,还会找不到呢?”“因为岔路前面又有岔路,我们实在弄不清羊会往哪条路去!”杨子听了之后,变了脸色,满面忧愁,长时间沉默不语,整天都没有笑容。
弟子们对老师的样子感到奇怪,便问:“一头羊而已,又不是多值钱的牲畜,而且也不是老师的,为什么老师整天都不说话,闷闷不乐呢?”杨子不回答,弟子们也不懂他的意思。
弟子孟孙阳将这情形告诉一位名叫心都子的人。几日后,心都子偕同孟孙阳拜见杨子,问说:“从前有三兄弟,游学于齐、鲁之间,共同向一位老师学习,学得了儒家的仁义之道后归来。他们的父亲问:‘仁义之道是什么?’老大说:‘仁义使我爱身而后名(爱惜生命而得声名)。’老二说:‘仁义使我杀身以成名(牺牲自己而得声名)。’老三说:‘仁义使我身名两全(生命与名声两者俱得)。’他们三人对仁义的见解都不同,却皆学自于儒家,他们当中谁是对?谁是错?”
杨子说:“有个住在靠近河边的人,深谙水性,善于游泳。他靠划船摆渡所赚得的钱,可以供给百口人生活。想向他学习的人,背着粮食从四面八方成群结队而来,结果淹死的差不多一半。本是为学游泳而来,不是为溺死,结果利害差距这么大,你认为谁是谁非?”心都子一言不语,默默地走出来。
孟孙阳问心都子:“为什么你问得那么迂阔,老师回答又那样奇怪,我是愈听愈糊涂了。”心都子说:“大道因为太多的岔路而使羊走失,学习的人因为太多的学说、方法、主张而迷失,甚至丧失生命。这些学说、方法、主张的根本并非不同,并非不一,而发展到后来,却是如此的分歧!唯有返归于根本,不计得失才行。你待在先生门下的时间长久,学习先生的思想学问,却无法领会先生所使用的比喻,真是可悲啊!”
在故事中,羊、教三兄弟仁义之道的老师、专擅游泳的人,都象征“真理”,也就是所谓的“本”“同”“一”等道理。当一位哲学家开始对生命的存在提出疑问,诸如“我是谁”“人生的意义”“生成宇宙万事万物背后的原理”等相关的哲学问题时,便是踏上寻找真理的旅程。当一位政治家开始思索什么才是理想的政治之道时,那么“美政”就是他要追寻的真理。同理可知,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等等,都有他们各自要追求的“真理”。然而,真理只有一个,但诠释、解说的学说、方法、主张等等的世间知识,就像大道上的岔路,只会增加疑惑,让人看不见真理,令人无所适从,这就是杨子戚然变容而忧伤的原因,可见他也是一位追求真理的人。但杨子并没有提出解决的方法,反倒是心都子在最后提出了“归同反一,为亡得失”的方法,这是道家的学说,相近于庄子的“齐物论”。然而,这何尝不是另一条岔路呢?谁又有能力去分辨哪条路才是通往真理的唯一道路呢?
想到此,能不忧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