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荆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4月25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砖石之名

  晨雾未散时,我常站在集团办公楼前,看窗台绿萝吐露新绿,在墙上摇曳出细碎的光影。这栋小楼,像块沉稳的基石,默默见证着办公室每天清晨亮起的第一盏灯。作为一名“双报到”党员,我常想起工地上那些沾满水泥的安全帽,想起老党员胸前永不生锈的党徽——我们都在以不同的姿态,为同一座城市的脊梁添砖加瓦。

  

  红色驿站:嵌在街巷里的暖金

  杜墁社区的红色驿站总在清晨亮起灯。筹建驿站的几个月里,我们的笔记本画满了“民意速写”:退休教师想要带放大镜的书刊柜,独居老人盼着有个聊天的小圆桌,环卫工人希望歇脚处配个茶水柜。这些被折叠进日常的期待,最终变成具象的存在——当红色驿站的窗户被擦得透亮,阳光穿过伞架上的“共享雨伞”,在地面投下一片温柔的八角形光斑,我忽然明白:国企的温度,从来不是悬在半空的标语,而是能承载晨霜与暮色的砖瓦。

  

  充电车棚:生长在楼群间的根系

  在红星街社区,电动车曾像失序的藤蔓攀爬着楼体。我们带着卷尺丈量时,张大爷蹲在墙根晒着太阳说:“你们年轻人懂啥,这楼上耷拉下来的充电线比蜘蛛网还乱的时候,我孙子差点被绊倒。”于是数十个昼夜,我们铺设电缆,搭建车棚。当最后一组电路打通,天客来小区的王姐推着电动车过来,车头挂着的菜篮子溢出细碎的金光。她指着充电口说:“以前充个电像打游击战,现在好了,每栋楼一个车棚,都有几十个充电口,方便多啦!就跟咱们国企似的,稳稳当当靠得住。”

  

  志愿红:流动在时光里的砖石

  文明城市创建期间,我们的红马甲染过三种颜色:周一在老旧小区铲除牛皮癣,白墙褪下的斑驳像泛黄的日历;周三教独居老人用智能手机,屏幕蓝光在他们眼角皱纹里闪烁成星河;周五在十字路口引导交通,夕阳把“请佩戴头盔”的提示牌晒成暖橙色,像枚温暖的徽章。最难忘那个盛夏里穿碎花裙的小女孩,举着我们发的国家安全宣传单追出来:“叔叔,这个‘国家安全’的‘安’字怎么写?”我蹲在马路牙子上用树枝在地上教她,看着她认真描红的笔画,忽然觉得每个字都变成了砖块,正在搭建一座透明的防护墙。当暮色漫过她的发梢,远处的霓虹次第亮起,那些我们修建的道路桥梁正亮起轮廓灯,像一串挂在夜空的钻石项链,车流穿梭其间,织就流动的光带。

  

  案头春秋:铺在方格间的基建

  回到办公室时,我看见二楼窗台上的多肉又长出了新叶片。这些沉默的绿植,多像我们案头的报表与策划案——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悄悄进行着能量的累积。整理“双报到”台账时,我总会在日历上画小房子:便民箱该补货了,退休老党员需要定期回访,充电车棚使用情况要做数据分析。这些被拆分成小时与分钟的工作,像极了工地上的砌砖工序:先对齐水平线,再抹匀水泥浆,最后用橡皮锤敲出沉稳的声响。

  

  结语:在时光里砌墙

  参观城建·梁庭春晓在建智慧工地时,监控中心大屏上的数据闪烁星星点点,像撒在夜空的碎钻。塔吊转动的轰鸣声中,我听见老党员刘工对年轻人说:“你们看这地基,每层钢筋都要和上一层咬合紧密,就像咱们国企的担当,得一层一层码实了。”

  风掀起蓝图的边角,我忽然领悟了所有“添砖加瓦”的意义——不是成为最夺目的那片瓦,而是做深埋地下的基石,是嵌在墙缝里的砂粒,是让每扇窗都能朝向阳光的承重结构。

  办公楼前的法国梧桐叶沙沙作响,晨光正透过玻璃窗,在考勤机上投下方正的光影。这栋城建办公楼里的每一次键盘敲击、每一张设计图纸、每一次晨会讨论,都在为城市的筋骨注入砖石的重量——而我们“双报到”党员,正在把自己活成永不生锈的砖块,在时光的墙体里,砌出属于国企人的年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综合
   第4版:城事
   第5版:关注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
   第6版:文体
   第7版:荆泉
   第8版:公益广告
以砖石之名
程门立雪掩藏着一段友谊
直臣王嘉
孙权为什么特别器重“外乡人”
滕州日报荆泉7以砖石之名 2025-04-25 2 2025年04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