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荆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4月25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孙权为什么特别器重“外乡人”

  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字子瑜,东汉末年到江东避乱,孙权的姐夫弘容把他推荐给孙权,被当作贵宾来接待。后来,诸葛瑾任孙权的长史,又升任中司马。再后来,随军讨伐关羽,获封为宣城侯,以绥南将军的身份代替吕蒙任南郡太守。刘备伐吴,孙权求和,诸葛瑾写信给刘备,分析轻重大小,劝刘备与东吴和好。当时有人说诸葛瑾另派亲信与刘备相通,孙权说:“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

  黄武元年,诸葛瑾升为左将军,督领公安郡,获授符节,封宛陵侯。孙权称帝后,让诸葛瑾做了大将军、左都护,兼任豫州牧。

  孙权不仅器重诸葛瑾,而且对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也格外厚爱。诸葛恪三十二岁时,被孙权封为抚越将军,兼任丹阳太守。后来,诸葛恪任威北将军,封都乡侯。陆逊去世,诸葛恪升为大将军,假节,驻守武昌,接替陆逊统管荆州军务。

  孙权生病,太子年龄尚小,便征召诸葛恪以大将军的身份兼太子太傅。孙权病重,召见诸葛恪等人,把后事托付给他们。

  太常潘濬,曾在荆州担任刘备的治中从事。刘备入蜀后,留下潘濬掌管荆州事务。孙权袭杀关羽、兼并荆州后,荆州的武将文吏悉数归附孙权,唯独潘濬称病不见。《江表传》记载:“权遣人以床就家舆致之,濬伏面著床席不起,涕泣交横,哀哽不能自胜。权慰劳与语,呼其字曰:‘承明,昔观丁父,鄀俘也,武王以为军帅;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为令尹。此二人,卿荆国之先贤也,初虽见囚,后皆擢用,为楚名臣。卿独不然,未肯降意,将以孤异古人之量耶?’使亲近以手巾拭其面,濬起下地拜谢。即以为治中,荆州诸军事一以咨之。”孙权对潘濬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孙权接着拜潘濬辅军中郎将,授予兵卒。不久升任他为奋威将军,封爵常迁亭侯。孙权称帝,以潘濬为少府,晋封刘阳侯,升为太常。潘濬到了东吴,一路扶摇直上,可谓平步青云。并且,孙权的儿子、建昌侯孙虑娶了潘濬的女儿,潘濬与孙权成了儿女亲家。

  《江表传》记载,当时潘濬的姨兄零陵蒋琬为蜀国大将军,有人告诉武陵太守卫旌,潘濬派遣密使与蒋琬联系,密谋行动。卫旌将这个情况写信报告给孙权,孙权说:“承明不为此也。”孙权当着潘濬的面,把卫旌的信密封起来,并且召回卫旌,免去了他的官职。

  孙权为什么对诸葛瑾、潘濬这些“外乡人”特别器重、格外信任呢?要知道,许多在孙权面前被告状的官员,孙权都是不分青红皂白,对其 “罪状”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动辄严加审问追究的。其实,这是孙权用人的一种制衡、平衡策略。

  孙家在江东建立政权,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当地士族集团的支持。江东士族集团人才辈出、功勋卓著,占据了东吴政权的核心位置,孙权的许多重大决策常常受制于他们。面对根基深厚、实力强大的士族集团,孙权产生强烈的危机感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孙权在极力打压士族势力的同时,千方百计培植、重用“外乡”势力,以对冲士族势力的影响力。孙权也深知,以诸葛瑾、潘濬为代表的这些“外乡人”,不仅能力出众,更重要的是在江东没有根基,会死心塌地追随、忠于他。

  《孙子兵法·军争篇》曰:“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潘濬归附东吴前之所以敢在孙权面前“摆谱”,到东吴之后向孙权谏言,敢于“招惹”大权在握的孙权宠臣吕壹,也正是看到了孙权对他们这些有能力、有影响力的“外乡人”的特殊需求。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综合
   第4版:城事
   第5版:关注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
   第6版:文体
   第7版:荆泉
   第8版:公益广告
以砖石之名
程门立雪掩藏着一段友谊
直臣王嘉
孙权为什么特别器重“外乡人”
滕州日报荆泉7孙权为什么特别器重“外乡人” 2025-04-25 2 2025年04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