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超
临期食品折扣店的货架前,年轻消费者比对保质期与价格的身影,成为消费降级时代的常见景象。这种游走在保质期边缘的商品,既承载着年轻人的消费智慧,也引发着关于理性与风险的深度思考。
临期食品的走红,本质是性价比追求与环保意识的双重驱动。超市货架上即将过保质期的零食、乳制品,以同品牌三至五折的价格成为年轻人的新选择,既能用更低成本满足口腹之欲,又不必为“尝鲜”支付溢价,精准契合了他们控制生活成本的需求。更具价值的是,这些“倒计时商品”的流通,直接掐断了食品浪费的链条。据统计,我国每年仅城市餐饮业就有千万吨食物被丢弃,而临期食品的再利用,不仅为商家挽回了数百亿潜在损失,更以实际行动呼应着低碳环保的时代潮流。年轻人对临期食品的青睐,也暗合了对过度消费主义的温和反叛:不再盲目追逐“新品”标签,而是在实用与环保中找到新的消费平衡。
但争议的焦点始终存在。部分商家为逐利模糊临期与过期界限,将储存要求严苛的商品与普通商品混放,埋下安全隐患。更隐蔽的风险在于消费心理的异化:被低价裹挟的盲目囤积,反而造成二次浪费;长期依赖折扣可能催生“唯价格论”的消费惯性,模糊必要节省与过度抠门的边界,最终偏离理性轨道。
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构建多方协同的理性消费框架。监管部门需建立临期食品分级标准,按品类明确临界期界定与储存规范,为市场设立清晰红线;商家应履行充分告知义务,通过醒目标识区分临期程度,保障消费者知情权;消费者则需坚守“按需购买”原则,根据实际需求与储存条件决定购买量,避免被折扣冲昏判断。
临期食品本身无关对错,其价值取决于消费生态的成熟度。当制度足够完善、观念足够理性时,它便不再是窘迫的象征,而是消费文明的注脚,既让个人在成本与品质间找到平衡,又为社会节约资源,最终实现个人利益与公共价值的双赢,这正是消费降级时代最珍贵的理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