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云辉
当超市货架上的临期食品被年轻人争相放入购物车,一场关于消费理性的讨论悄然升温。有人将其视为“抠门”的标签,有人担忧安全隐患,但剥开争议的外衣会发现:只要守住安全底线,临期食品的流行恰是消费观念成熟的体现,无需过度解读。
从安全逻辑看,临期不等于变质,这是基本常识。食品保质期是“最佳食用期”而非“变质临界点”,在规范储存条件下,临期食品的安全性与保质期内产品并无本质差异。我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要求食品经营者对临期食品进行醒目提示,这既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也为临期食品的流通划定了安全红线。那些符合储存标准、公示信息完整的临期食品,与普通食品一样享有安全背书,消费者的选择自然具备合理性。
从消费本质看,临期食品的走红是“性价比思维”的胜利。在物质丰裕的时代,年轻人不再盲目追求“全周期新鲜”,而是更看重商品的实际价值与价格的匹配度。临期食品以折扣价格提供同等核心功能,恰好契合了“按需消费”“拒绝浪费”的现代理念。这种选择无关“消费降级”,而是对“过度包装”“盲目溢价”的理性反叛——毕竟,为超出实际需求的“新鲜期”支付溢价,才是对资源的浪费。
从社会价值看,临期食品的流通是减少浪费的有效途径。据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食品总量可养活数亿人,而临期食品的合理利用能大幅降低供应链末端的损耗。近年来兴起的临期食品折扣店、线上促销专区,构建了食品消费的“最后一公里”保障机制,既让消费者获得实惠,也让商家减少损失,更让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形成多方共赢的良性循环。
总之,临期食品的流行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也是消费观念进步的证明。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为临期食品留出合理空间,既是对消费者选择权的尊重,也是对社会资源的珍惜。这种理性务实的消费态度,值得肯定而非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