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元
近年来,在推崇降级消费的年轻群体中,临期食品凭借低价优势成为新宠。这一现象既折射出理性消费意识的觉醒,也暗含潜在风险。笔者以为,对临期食品的合理选择可予理解,但需警惕过度依赖带来的负面影响。
临期食品的本质是保质期临近但尚未过期的商品。其走红并非偶然:对消费者而言,以正价3-5折的价格购入零食、乳制品等,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可控制生活成本;对社会而言,这类商品的流通直接减少了食物浪费,契合低碳环保的时代诉求。年轻群体对临期食品的青睐,某种程度上是对过度消费主义的温和反叛——不再盲目追逐“新品”标签,转而在实用与环保间寻找平衡。
然而,临期食品的“性价比”标签下,潜藏的风险不容忽视。首当其冲的是食品安全隐患。即便未过保质期,若储存条件不达标(如温度、湿度超标),食品仍可能滋生微生物,引发腹泻、呕吐等食物中毒症状。部分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成分也会随保质期临近逐渐降解,长期食用可能导致营养失衡。更值得警惕的是消费心理的异化:低价易诱发盲目囤积,若因储存不当导致食品变质,消费者可能因“舍不得浪费”而继续食用,反而加剧健康风险。
从社会层面看,过度依赖临期食品可能产生连锁反应。若年轻群体普遍将“降级消费”等同于“只选低价”,可能弱化对食品品质的敏感度,形成“唯价格论”的消费惯性,与追求美好生活的社会目标背道而驰。此外,食品产业的创新与发展依赖于合理的利润空间,若市场过度倾斜于临期食品,可能挤压正常商品的销售,影响产业链的良性循环。
更需关注的是,部分商家在临期食品销售中存在“猫腻”。有的未以醒目标识明确提示“临期”属性,仅以“特价”吸引消费者,导致冲动购买后因无法及时食用造成二次浪费;有的通过“不支持无理由退货”“不赔偿损耗”等条款转嫁风险,损害消费者权益。这些行为不仅模糊了临期与过期的界限,更让本应“双赢”的消费模式蒙上阴影。
临期食品本身并非洪水猛兽,其价值取决于消费生态的成熟度。对个体而言,偶尔选择临期食品是理性消费的体现,但需以“按需购买”为前提,避免因低价陷入“为省而省”的误区;对社会而言,需通过完善监管(如建立临期食品分级标准)、强化商家告知义务、提升消费者风险意识,构建多方协同的理性消费框架。唯有如此,临期食品才能真正成为成本与品质的平衡点,而非健康与产业的隐患源。
消费降级时代的理性之光,不在于盲目追逐低价,而在于在个人需求与社会责任间找到平衡。临期食品的流行,恰是这一命题的微观注脚——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是看清“性价比”背后的代价,在节省与健康、个体与整体之间,做出更从容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