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话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9月02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足够努力了,就好

  万祖波

  

  何为“啃老”?这个话题常引发争议。有人简单认为:“不工作、靠父母养活就是啃老。”也有人更理性:“要看具体情况,年轻人只要在努力求职、保持上进,即使暂时依赖父母,也值得理解。”我更认同后者——“足够努力了,就好”,这句朴实的话里藏着温暖与力量。

  就业市场的严峻现实不容忽视。许多毕业生并非不愿工作,而是难以找到符合预期的岗位。谁不想拥有高薪、前景好的职业?但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需要时间过渡。此时暂居家中,由父母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未必是消极的“啃老”,更可能是一个积蓄力量的缓冲期。数据显示,2025年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200万,而岗位竞争指数持续攀升,这种背景下,“先就业再择业”已成为许多人的现实选择。

  啃老现象的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社会就业压力、个人职业规划、家庭经济条件等。去大城市追梦的年轻人,需要父母支持租房、生活开支;创业的年轻人,可能因资金短缺向父母求助。这些选择虽涉及家庭资源,但若目标明确、行动积极,便不能简单归为“啃老”。例如,某95后毕业生为积累经验,暂居家乡备考公务员,同时兼职写作补贴家用,这种“过渡型依赖”实为成长的必经阶段。

  真正需警惕的,是两种极端:其一,因几次求职受挫便自我否定,放弃努力,将“啃老”视为理所当然;其二,打着“追求理想”的旗号,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不断索取父母积蓄却无实质行动。前者是消极逃避,后者是盲目空想,二者皆背离了“努力”的本质。曾有案例显示,某青年声称“创业”,却连续三年以“项目筹备”为由向父母索要数十万,最终项目无果,家庭关系破裂,此类行为显然超出合理范畴。

  对待“啃老”,需具体分析。年轻人应结合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就业环境,调整期待值。与其执着于“一步到位”,不如先选择一份能维持生计的工作,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正如苏轼在《晁错论》中所言:“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面对挑战需从容规划;吕坤在《呻吟语》中也强调:“处事如打擂,要徐徐下手”,成功往往需要循序渐进。某职业院校毕业生便是典型:他先从事汽车维修,业余学习新能源技术,三年后成功转型为智能汽车工程师,这种“阶梯式成长”正是“足够努力”的体现。

  “足够努力”的标准,不在于是否依赖父母,而在于是否保持积极态度。暂时的经济支持可以是过渡,但持续的行动才是关键。在岗位上学习技能、拓展视野,逐步实现经济独立,最终反哺父母——这才是“啃老”向“自立”的良性转变。值得注意的是,社会观念的转变同样重要。传统视角中,“啃老”常被贴上“不孝”“无能“的标签,但这种单一评价忽略了年轻人面临的复杂处境。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一线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新兴行业的快速迭代,都在加剧年轻一代的生存压力。此时,家庭的支持不仅是经济援助,更是心理层面的“安全网”,帮助他们度过适应社会的阵痛期。

  当然,这种支持需有边界。父母可以提供暂时庇护,却不能替代子女成长的责任。年轻人需学会在依赖与独立之间找到平衡:既要珍惜家庭的托底,更要主动规划未来。例如,利用在家时间学习新技能、参与实习或兼职,逐步积累社会经验。这种“半依赖半独立”的状态,或许是当下许多年轻人的必经之路。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啃老”现象也折射出社会支持系统的不足。若公共就业服务能更精准地对接需求,若创业环境能提供更多低成本试错机会,若职业教育能更紧密地衔接产业需求,年轻人或许能更早实现经济独立。这需要政府、企业、家庭三方协同,构建更包容的成长生态。

  生活从无标准答案,但努力永远是最动人的注脚。只要在行动、在成长、在靠近目标,暂时的“依赖”便只是人生长路中的一段阶梯。毕竟,足够努力了,就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综合
   第4版:开学季
   第5版:天下
   第6版:话题
   第7版:荆泉
   第8版:公益广告
6
话题
究竟什么才是真的啃老
尽己所力,拒绝啃老
足够努力了,就好
啃不啃老,自洽就好
别让标签曲解家庭温度
啃老的本质是责任天平的倾斜
滕州日报话题6足够努力了,就好 2025-09-02 2 2025年09月0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