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话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9月02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啃不啃老,自洽就好

  马艳

  

  社会对啃老的讨论总带着道德审判的锋芒,仿佛年轻人与父母的经济往来必须被钉在“独立”或“寄生”的十字架上。这种非黑即白的评判,实则忽略了家庭关系的复杂肌理——啃老与否的边界,本就应在具体情境中动态生长。

  真正的啃老不是物理空间的依附,而是责任天平的失衡。当年轻人住在父母家却连碗筷都不愿收拾,当远方的游子将父母积蓄视作“梦想启动资金”,这种单方面的索取才是啃老的本质。反之,若同住时主动分担家务,若远方追梦仍能定期寄回礼物,这种经济支持便成了亲情流动的载体,而非寄生关系的证明。

  家庭本就是责任与情感的共生体。父母为子女提供过渡性支持,如同老树为新芽遮风挡雨;子女在能力范围内反哺家庭,恰似新芽为老树输送养分。这种动态平衡无关距离,只关乎心意。有人选择暂居父母家积累创业资本,有人选择远走他乡却每月寄回赡养费,两种选择本无高下,只要责任与索取的天平始终保持微妙平衡。

  社会评判的偏执往往源于对“独立”的误解。将独立简化为“不住父母家”“不花父母钱”,实则是对成熟标准的粗暴简化。真正的独立是精神上的自立,是明白“接受帮助”与“依赖他人”的本质区别:前者是暂时的借力,后者是永久的寄生。那些一边接受父母支援,一边努力提升自我、规划未来的人,恰恰在践行着更高级的独立。

  啃老与否的争议,最终指向的是家庭关系的现代转型。在这个房价高企、竞争激烈的时代,与其用刻板标准审判年轻人的选择,不如构建更包容的亲情伦理。当社会能理解“同住照顾”与“远程支援”都是爱的表达,当家庭能明确“帮助”与“索取”的边界,啃老便不再是道德污点,而成为亲情在特定时空下的合理存在。

  毕竟,家庭从不是法庭,而是允许试错与成长的港湾。只要年轻人始终保持向上生长的姿态,只要父母的支持不沦为无底线的纵容,那些关于啃老的争论,终将在时间的长河里沉淀为理解的温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综合
   第4版:开学季
   第5版:天下
   第6版:话题
   第7版:荆泉
   第8版:公益广告
6
话题
究竟什么才是真的啃老
尽己所力,拒绝啃老
足够努力了,就好
啃不啃老,自洽就好
别让标签曲解家庭温度
啃老的本质是责任天平的倾斜
滕州日报话题6啃不啃老,自洽就好 2025-09-02 2 2025年09月0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