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荆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08月11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杭州“市长”范仲淹的“荒政三策”

  提及北宋名臣范仲淹,首先想到的是他突出的文学成就,或者知晓他推行改革,发起“庆历新政”,殊不知范仲淹也堪称一位经济学家,他在杭州赈灾的过程中有着精彩表现。范仲淹的做法与凯恩斯的积极财政政策以及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基本如出一辙,却比后者早了900多年!

  《沈括·梦溪笔谈·官政一》记述了范仲淹在饥荒之年如何稳控经济的粮价大战。“庆历新政”夭折后范仲淹被贬,从河南邓州迁任杭州知府,时年已经61岁。皇祐二年,吴中地区发生大饥荒,苏杭一带尤为严重,一时饿殍遍野,民不聊生。

  范仲淹本身是苏州吴县人,家乡遭受天灾,深怀庙堂之任、江湖之忧的他不能置之不理。他调发国库粮食,募集民间钱物赈济灾民,却发现无济于事。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采取了三个举措。沈括也是杭州人,当时正借居于苏州的舅舅家中,来往苏杭避灾间,也亲眼见证了范仲淹的救灾之举。

  一是扩大消费、纵民竞渡。针对“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的特点,范仲淹发动民间多举办龙舟赛事,发展旅游业;自己带头“日出宴于西湖”,自春天到夏天,鼓励百姓游乐饮宴,尽情玩赏。一时间杭州旅游业异常火爆,饮食、住宿、贸易等服务业生意兴旺,也解决了大批人员的就业,有效刺激了消费。

  二是快上基建、大兴土木。范仲淹召集各寺院住持僧人,告谕他们:“饥年工价至贱,可以兴土木之事。”引导佛寺大兴土木,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开始上马。至今,西湖还存有“范公堤”,灵隐寺也曾珍藏范仲淹的卧榻,以纪念这位贤臣修缮寺庙之功德。同时,范仲淹要求政府主动拉投资,兴建翻修官府和官吏宿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让灾民在粮食歉收的饥荒之年有了糊口的生路。

  三是抬高米价、调粮调控。宋人吴曾的笔记《能改斋漫录》中记载,杭州饥荒当时一斗米120钱,仍供不应求,粮价日涨。范仲淹却将米价直接提高到180钱一斗,并沿江张榜,大肆宣扬。“于是商贾闻之,晨夜争进,唯恐后”。范仲淹等到运粮船来得足够多以后,直接开放粮仓,发放免费的粮食赈灾,导致粮价下跌。而商家在码头上的粮食堆积如山,如果重新运回去,将会血本无归。于是,为了减少损失,商家又争先恐后地抛售粮食,粮价跌到了每斗100钱。这一波操作,有力打击杭州本地商人的囤积居奇,也保障了民生。

  范仲淹釆取的这三条措施,史称“荒政三策”,在当时可谓惊世骇俗之举,也招致了监察官员的举报:“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以致于宋仁宗亲自查问,范仲淹则上奏陈述自己的理由:“臣所以鼓励百姓宴游湖上,寺院、官府大兴土木,其用意正是借有余钱可花的商家,施惠贫苦无依的百姓,使得靠出卖劳力生活的民众,能依赖官府与民间所提供的工作机会生活,不致背井离乡,饿死荒野。”事实胜于雄辩,这一年各地灾区唯有杭州相安无事,百姓没有四处流亡的,范仲淹的做法也被写进了政府赈灾法令。

  纵观范仲淹一生,从“屯田久守”到“庆历革新”,从筑堰捍海到苏州治水,从两谏太后到冒死上《百官图》,都流淌着浓烈的家国情怀和为民本色。更可贵的是,在传统落后的封建年代,他“荒政三策”所体现的经济治理智慧和改革创新思维,不怕监司奏劾,不顾名利仕途、不计荣辱祸福,充分彰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与担当。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综合
   第4版:城事
   第5版:天下
   第6版:善国清风
   第7版:荆泉
   第8版:公益广告
杭州“市长”范仲淹的“荒政三策”
“大器晚成”中的“器”
不侫之侫
《谢上表》中见风骨
滕州日报荆泉7杭州“市长”范仲淹的“荒政三策” 2023-08-11 2 2023年08月11日 星期五